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作者(来源):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发布日期:2020-03-01    浏览次数: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2020年2月26日,讨论稿)

 

在防控疫情、共度时艰之际,我们迎来了2019学年第二学期。本学期,学校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上海市、普陀区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选择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围绕凝聚人心、汇聚人力、完善人格、培育人才的总体思路,优化政治生态,完善治理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变革育人方式,把学校办成上海先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受人尊重的品牌学校。现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智慧选择、卓越发展”的育人目标和“文化润校、人本治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荣校”的发展方略,推进学校“选择教育:十年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选择成就发展——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7—2020)》,制定四年“生长期”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落实《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行动纲要》,推行“套餐式课程、个性化学程、模块化实施、走班制运作、发展性评价和学分制管理”的教育形态,全面深化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内核的育人方式变革,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涵育品行、践行责任,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努力在改革中强化设计、精准施策,在发展中革故鼎新、完善体制,全力推进“选择教育”高品质、特色化发展,全面增强学校内涵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

二、发展目标

学校2019学年第二学期发展目标:

(一)疫情防控战役目标:学校组织领导坚决果断,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应急保障机制扎实有效,教育教学秩序有条不紊。

(二)党的建设发展目标:政治巡察整改意见深化落实,从严治党工作深入推进,党的全面领导稳固有力,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筑牢防线,学校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三)教育治理发展目标:“选择教育”思想内涵与时俱进,学校《行动纲要》深入人心,“生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制定,机制制度建设立足需要,教育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师生文化特质有效塑造。

(四)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深入细致,政治思想境界有效提升,教师培养制度更加完善,分层分类发展逐步呈现,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色。

(五)思想道德发展目标:思想品德教育系统完备,多元育人方式润物无声,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增强,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主体道德生活引领发展。

(六)课程教学发展目标:3.0套餐式课程结构优化,课程校本化实施纵深推进,新课标新教材稳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学科整体设计深化发展,二二三四教学植根课堂,混合学习方式灵活实用,“一体两翼教学成效显著。

(七)信息化发展目标:智慧校园建设凸现“标杆校”要求,教育智能化应用持续增强,教学精准化研究提质增效。

(八)国际化发展目标:教育国际化交流良性发展,中印远程教学合作长效推进,国际特色课程开发稳中求进。

(九)诸育并举发展目标: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艺术特色化项目建设长足进展,劳动育人课程文化开发生长,诸育融合局面有效形成。

三、重点工作

(一)重点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党政统一领导,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精准施策,竭力保障正常教学秩序。

(二)重点全面加深落实区委政治巡察整改意见,加强党的建设,深化从严治党,切实履行好三大主体责任。

(三)重点聚焦学校发展愿景和师生发展需要,调研和制定学校“生长期”发展规划,领悟和践行学校《行动纲要》。

(四)重点聚焦学校治理能力和机制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初步建立质量保障系统。

(五)重点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攻坚,构建学校“知行合一”的德育体系,涵育师生“承志报国”的道德境界。

(六)重点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分层分类重构,探索推进校本课程通识化开发的分类分群建设,不断优化学校3.0套餐式课程体系。

(七)重点开展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全力推进“二二三四”的教学实践,创设开放民主、精准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态。

(八)重点加强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培养和梯队建设,不断优化学校人力资源结构。

(九)重点实施教学区大修及教育环境改造工程,有序推动基础设施和内涵特色一体化建设。

四、主要工作任务及策略举措

(一)加强党的领导,优化政治生态,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坚决履行好非常时期的党建责任,坚决守护好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坚决保障好特殊时期的教育秩序。主要任务与举措: 

1.全力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特殊时期教育秩序。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于战“疫”决胜时期,学校制定开学准备工作方案,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做到疫情防控与教育秩序“两手抓、两手硬”,具体落实好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心理疏导、宣传教育、信息监控、卫生培训、消毒防护、物资储备等各项艰巨任务。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疫期治理。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守望相助,献身教育事业,组织好党员及教师的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等活动。落实联防联控,动员一切力量“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做好归沪师生排摸和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校园的安全消毒防护工作;做好师生的自我防护和安全健康工作。二是加强教育管理,保障教学秩序。根据市教委文件精神和在线教育特点,制定网络教学工作方案,积极实施“空中课堂”教学,落实“优课示范、双师教学、多元补充、适时互动”的工作要求。同时,利用我校网上教育优势,制定开学教育教学工作方案,精心实施在线课程、教学互动及跟踪辅导,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三是加强卫生教育,增进安全健康。完善和落实疫情防控卫生制度,强化校园巡查和安全防护。严格晨检制度,落实健康观察、卫生巡查、体温抽测及信息上报。及时组织卫生消毒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员工卫生消毒技能和应对能力。四是加强心理疏导,增进人文关怀。积极强化家校互动,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健康指导,通过心灵沟通、视频互动、文体活动等教育形式,有效增进心灵抚慰,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强化困难帮扶和人文关怀。五是筑牢宣传防线,凝聚师生力量。强化政治意识,积极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各微信群及校园广播电视、板报墙报等媒体,强化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普及防疫知识技能,传播社会新闻正能量,报道防控典型好事迹,增强师生员工预防信心和动力,同时做好舆情监测和信息上报。六是加强后勤管理,统筹防疫物资。强化办公场所、学习空间、生活区域及校园的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和防控管理,特别是留校西藏生和寄宿青年教师的安全卫生保障工作,严格把好校门检测关、师生预防关、食堂卫生关、宿舍消毒关,根据防控情况在宿舍部分楼层设置防控隔离区域和寝室;做好疫情防控物品、常规教育教学物品、师生学习生活物品的物资采购和管理保障工作。

2.深化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营造风清气正教育生态。加强党的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涵养学校政治生态。一是坚持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夯实党建主体责任和组织根基,着力构建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效的党建责任体系。二是落实政治巡察整改意见,进一步明确整改项目、解决问题和长期任务,继续深化3大类、9个方面、32项问题的整改落实,重点抓好3项长期任务,把政治巡察整改成果转化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三是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落实“三大主体责任”,深化“四责协同”机制建设,有效发挥党组织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四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实施“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学习党章党规,树牢宗旨意识,提升党性修养。五是深化依法治校,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充分酝酿、会议决策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和长效的管理制度。六是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执行“八项规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强化党组织的纪检监察作用,健全学校反腐倡廉管理制度,杜绝腐败违纪问题发生。

(二)坚持选择教育,变革组织结构,续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坚定办学理想追求,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彰显选择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倡导“乐群笃志,协同致远”的学校精神,深化学校组织变革和结构治理,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不断推进学校的文明建设和改革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推进学校行动纲要实施,深化选择教育文化建设。推进选择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塑造师生的行动特质,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是传承学校“奋斗、变革、创新”的优秀文化基因,以进取文化、奋斗文化指导行动和激发动力,逐步形成人心相聚、精神相依的文化生态。二是践行学校《行动纲要》,转变师生的价值观念,优化师生的行为方式,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建立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

2.制定学校改革发展规划,描绘未来目标发展愿景。深化选择教育未来发展研究,基于“十年三步走”发展战略,围绕办学使命,企划改革发展,确立未来愿景。一是立足组织结构治理和教育要素融合,积极探讨《选择成就发展——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7—2020)》实施成效,深入评估第一步“发展期”建设成果,通过价值内省实现品质提升。二是聚焦学校发展需要和机制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学校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调研,谋划未来改革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制定第二步“生长期”四年发展规划(2020-2024),不断塑造先进文化、发展教育特色。

3.推动学校组织文化变革,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持续探索选择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实施形态,深化治理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高品质的组织结构、文化结构,有效构建选择教育的组织文化和治理体系。一是立足育人方式变革完善组织文化,聚焦学校发展需求优化制度机制,打造“法规为准则、需求为导向”的治理文化,努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学校生命体的组织活力和健康生态。二是推进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教代会监督作用和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建立民主政治、民主制度,保障师生合法权益,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三是深化学校组织变革与结构设计,继续深化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管理方式,促进管理形式向人本化、精细化及去中心化、小组织化方向发展。四是完善学校运行机理,落实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分布式组织和责权利匹配,强化分权制衡与双线监督,增强组织结构活力和制度机制优势。

(三)加强队伍培养,优化评价管理,增进教师职业幸福感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坚持党管队伍,明确政治方向,增强干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制度机制,促进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倡导尊师重教,完善评价管理,增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从教幸福感。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管理水平。落实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新要求,加强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培养,严把干部教师思想政治关,强化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境界培养,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进干部队伍培养方式,落实干部岗位管理机制。加强党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干部的政治意识培养、组织能力培养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干部队伍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努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骨干教师培养成中层干部。二是坚持寻找管理的制高点,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和责任导向,推行干部管理《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强化干部的岗位责任和目标管理,提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管理的内生活力。三是加强干部梯队建设,设立锻炼岗位,提供锻炼机会,加强年轻干部的考察培养,促进年轻干部尽快成长。

2)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增强全体干部管理能力。一是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建设,强化乐于奉献、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增强对分管工作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校荣誉负责的精神。二是推进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奋斗意识、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策略意识和协同意识、全局意识和系统意识、精致意识和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和生长意识。

2.强化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深化落实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从培训内容、价值取向和框架体系三个方面完善专业发展方式,强化分层分类培养,落实研修培训考核

1)根据学校改革发展需求,完善教师培养顶层设计。围绕未来教育发展和育人方式变革,增强教师培养的时代性和系统性,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路径和培养方式,增强教师的研究力与个性化。一是适应学校“十年三步走”发展战略,落实教师培养策略:三年发展期——搭平台、打基础、拔高度;四年生长期——建高地、促发展、推高端;三年成熟期——强结构、成梯队、出名师。二是继续推进教师培训培养模式:打造“四维:师德、教学、育人、科研”培养体系,完善“四层:学习、实践、研究、推广”发展平台,健全“四阶:三新、青蓝、名师、高端”梯队培养。三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分层分类培养培训方案,分层次、分模块建设配套的培训课程和研修活动,建立“人人有活动、个个有团队”的教师培训形式,强化联动发展、互助发展和个性发展机制,促进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教学的专家、育人的模范。

2)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是组织职业精神讨论活动,引导教师敬畏事业,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甘当人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鼓励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二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通过签订师德师风责任书,进一步落实“教书育人讲奉献、严谨治学求卓越、改革创新攀高峰、心胸宽广善为人、民族教育勇担当”五项要求,增强教师的道德境界和职业素养。三是组织开展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探索,做到对学生亲而不密、严而有格、爱而不纵,鼓励教师用自身的品格塑造学生的品格,用自身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指导者和心灵的化育者。四是倡导尊师重教,推进评估活动,树立师德典型,推进示范引领,继续组织好第十六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以及校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科研先进、服务之星等评优活动。五是组织教师学习《准则》要求和《处理办法》精神,促进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坚守教育底线,做到为人师表不失范、廉洁从教不逾矩、平等待生不偏向、交往行为不轻漫、后进学生不放弃、学生人格不侮辱。

3)丰富教师培训培养形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掌握高度专业化的学科教学知识为前提,探讨新时代教师知识观、学习观的理念为转向,重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教学创新力、科研实践力和学生指导力。一是建立教师自主发展规划,组织三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分层分类地形成教师发展层、培养序、带教链,并将教师自主发展与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相连。二是通过外聘理论专家、学科专家等途径,通过开设理论讲座、专题指导等形式,强化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探索和专业研修活动不断规范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增强教师的研究素养、跨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等专业素养。三是立足以训促学、以赛促学,构建教师发展社群,推进分布培养模式,通过创设课程培养人、岗位锻炼人、实践塑造人、制度激励人等措施,唤醒教师发展意识,增进教师学科素养,增强教师团队精神。四是持续推进不同层级的教师培养工程,针对“三新”建立教师推进“可选带教任务”的师徒带教活动,针对青年教师推进“可选阅读书目”的教师学术沙龙,针对骨干教师推进“可选研究项目”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针对名优教师开展“可选展示主题”的教学展示活动。五是通过组建学科互助发展团队、跨学科实践研究团队和专业发展共同体等方式,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和专题研究,共同探究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通过组织德育、教学、科研,以及信息技术和创新素养等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互助和特色发展。六是聚焦学校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通过贴近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通过“挑战性项目”的专题研究,通过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实践,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发展教师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提升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七是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华童杯”等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通过组织申报教师卓越发展奖励,打造高端教师的,提炼高端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育成果。

4)完善学校考核评价制度,营造宽松宁静教育环境。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优化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同时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不必要的负担,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落实加强教职工的编制核定和招聘管理,积极引进骨干教师、紧缺教师和特色教师,不断完善队伍结构和教师层次。二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需要,优化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和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分配方案、基础评价和实施办法,优化职称评聘、推优评优和表彰奖励等考核环节。三是利用“教、研、训”一体化平台,推进网上学习培训的考核评价,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多元考评管理机制。

(四)增强选择智慧,丰富发展路径,建立学习生活共同体

倡导“智慧选择、卓越发展”的育人目标,努力提供适切的教育方式,创设适合的成长路径,促进学生探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努力发展成为“承志报国、性格优秀,具备反思责己,学习与革新技能,志、趣、能协调一致、卓越发展”的人才。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生涯发展指导服务,形成学生成长美好愿景。推进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实践,优化生涯规划导师制度,帮助学生在遇见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唤醒自我、发现自我,指导学生在体验不同的成长路径中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在学习与实践、挑战与抉择中主动发展、成就人生。

1)推进生涯课程学习实践,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持续实施生涯规划指导,激发学生的发展内驱力和选择能动性,增强学生选择的主体权利和尊严意识,改善学生生涯规划主体行为和生涯发展能力品质。一是确立关注差异、个性发展的观念,凝聚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校友“多维一体”生涯规划导师团队,完善团队导师培养与运作制度,优化导师工作手册及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举办生涯规划教师工作坊和家长团体辅导活动,参与校内外的学生生涯实践体验活动,提升教师及家长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寻找和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二是积极实施好生涯规划课程和《我的生涯规划手册》,在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与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选择课程、发展自我,通过实践与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规划学涯、思考职涯和探索生涯,力求在选择的目的性、系统性、过程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寻求突破。三是努力分析学生学涯职涯生涯规划愿望与需求、现状与能力,重点推动学生围绕高中三年学涯发展进行展望规划,建立每位学生适切的高中成长目标和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抉择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健康成长。四是推动“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与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相融合,持续组织好“我的大学梦”、“我的青春梦”、“我的人生梦”等活动,采取“活动推进、实践促进、行为跟进”方式,从而确立人生规划、探索成长路径,形成人生志趣、努力承志报国。

2)推进学生职业体验活动,指引学生人生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中思考生涯发展、促进规划完善,促进生涯职涯学涯的有序贯通衔接,在关注学生心灵、精神和幸福的同时,促进学生明事、明理、明方向,达己、达人、达天下。一是注重利用高校资源,介绍和熟悉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规划生涯提供帮助。二是进一步挖掘家长及校友资源,加强校外生涯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生涯实践体验资源和实践空间,丰富职业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感,提升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三是积极组织学生结合生涯规划,投身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开展深入思考和课题探索,在深入思辨中将职业体验转化为理性认识、择业能力,在理性选择中调整生涯规划和发展路径,实现从学会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到生涯健康发展的质的飞跃。四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涯经历、职涯体验和生涯发展出发,融合职业理想、社会责任和志趣发展,提高课程选修、科目选考、专业填报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确立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路向,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长奠基。

2.激活学生发展优势智能,增强学生自主发展水平。探索学习科学新进展和学习新机制,帮助学生挖掘学习潜能、激活优势智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启蒙学生的社会思维、择业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新性学力。

1)探索个性化学习方式,建立智慧型选择路径。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学习选择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学习素养。一是开展跟踪调查、实践探索,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寻求激活学生潜能的途径与方式,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搭建学生优势智能发展平台,提升学生优势智能发展水平。二是立足学生多元选择和不同发展需求,从学习兴趣、学习志趣、学习情感等维度入手,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中探索学习动力增长机制,落实学习动力生成策略,形成学习动力生长机制。三是结合班集体建设、学习团队建设、素质拓展训练等手段,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意志、自控能力、责任意识、抗挫能力等维度入手,寻求学生学习毅力发展机制,推进增强学习毅力实践举措。四是结合年级优嘉计划、逻辑思维训练等手段,从逻辑表达、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创新思维等维度入手,探索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机制,促进学生建立有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智慧性生成。

2)建立互助性发展团队,推进共同体学习形式。确立学生共同学习与发展目标,从建立学习愿景、制订学习计划、落实学习方式、实施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能等方面,促进学生为理想而学、为热爱而学,推动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出彩、成功、幸福。一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入手,开展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反思,把握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贯通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学习和教学整体设计,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发展。二是继续推进年级分布式领导项目实践,拓展学生学习生活新方式、新途径,营造“择知而求、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推进学生学习互助性团队建设,建立各类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爱、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3.丰富自主教育实践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存大志、崇道德、正态度、讲方法、重行动”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和成长型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发展精神和综合实践素养。

1)营造自主教育管理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践。强化学生自主发展、全面成长的导向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愿望和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探索选择发展和主动发展路径,推动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和主动发展。一是落实分年级的自主教育目标,即:倡导高一学生规范自我管理,推进诚信敦行、健康生活和自律自管教育;倡导高二学生参与交往合作,推进敏学笃行、友善乐群和自信自立教育;倡导高三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推进主体担当、爱心公益和自胜自强教育。二是推动学校和年级学生自管委员会建设,发挥学生自管委员会在学生指导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形成伙伴式相互促进和互助式发展态势,推动学生自主发展指导和个体行为引领。三是促进学生在自主教育、自主管理中实现自主发展,在自信励志、自省律己中实现主动发展,在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在志、趣、能协同一致发展中做最好的自己。

2)优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推进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专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健全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有效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是重点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合格程度、全面发展的和谐程度、学习研究的持续程度和创新能力的践行程度,抓好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创新实践等素养发展和养成,深化群课学习实践,强化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二是结合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及系统实施要求,通过基本信息与自我介绍、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学校特色指标等六大模块的实践推进和考核评价,健全信息确认、记录审核、诚信追究和监督保障等评价制度。

(五)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主法治观念,明确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为民族、求卓越,承大志,报国家”的人生抱负。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创建思想道德教育局面。持续推进选择教育理念下的“知行合一”的德育体系建设,促进学科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协同发展,强化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教育,涵育“承志报国”的道德境界。

1)构建知行合一道德体系,优化主体德育实践形式。持续构建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实施和学生主体性道德实践。一是依据《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优化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完善道德目标、内容、策略与评价方式,构建认知类、体验类和文化类德育课程,形成主体性道德教育体系。二是明确高一“立志报国”、高二“励志报国”、高三“笃志报国”德育主线,形成了各年级的德育目标序列,拓展学校思想道德分层分类教育形式。三是推进“卓越发展”育人环境建设,完善“知行合一”认知实践方式,融合红色文化、民族传统、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等教育内容,推进德育课程系统化实施。

2)丰富生活经验课程载体,增进学生爱党爱国情怀。针对学校德育课程内容框架,融合“生活经验课程”实践载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实践活动,构建学生道德实践形式、评价方式。一是发挥“生活经验课程”的载体作用,完善党团生活、社会实践、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活动指导手册内容,增强德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二是加强以班主任为骨干力量的全员育德队伍建设,推进以优秀学生为代表的学生德育示范团队建设,探索以家长代表、社会贤达、德育专家为主的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全员、高效的育德管理队伍。三是以中学生守则、公民道德标准和年级综合评价为依据,探索学生道德生成、德性成长评价指标,改进学校德育学分制评价《方案》和《细则》,推进学分制评价探索与实施。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攻坚,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突出学校德育价值和育德功能,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一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思政课及其它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二是加强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推进学科德育设计、教研论坛活动,强化学科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三是坚持以党建带动团建,利用党团教育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深入开展“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确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志向。

2)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增进学生爱国报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一是举行专题报告、学生座谈、参观实践等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时代精神、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二是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式育德形态,引导学生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伟大中国梦宣传教育、时事政策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增强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为社会主义建立的信心决心。三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通过“易班”德育平台、征文比赛、微课分享等渠道,开展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培育精神家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四是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育人环境布置,利用校园、教室、走廊等场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生守则,利用板报、橱窗、黑板报等文化栏目,宣传校风教风学风,落实校训校规校纪,推进班训班风学风建设,创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氛围。

3.丰富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增进学生社会实践体验。聚焦《两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激励学生传承美德、增进修养,促进学生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1)举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发挥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设“胸怀祖国、争当脊梁”主题系列,结合校文化节、科技节,以及清明、端午、劳动节、青年节等节庆活动,举办“博爱、承志、敦行、担当、奉献”五大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力求使学生投身活动、终身难忘。一是“博爱”主题活动。结合防疫抗疫行动,组织“雷锋精神”主题大讨论及爱心义卖活动,组织“雷锋精神永流传”主题班会,发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二是“承志”主题活动。结合清明祭奠谢晋元将军,举办诗文悼念、书法缅怀、板报抒怀和现场祭扫等活动,传承将军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三是“敦行”主题活动。结合“晋元新生代”评选,组织征文、演讲和才艺展示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评价产生“十佳”新晋元人。四是“担当”主题活动。举行“责任与理想”主题辩论,通过晋元师生辩论赛、表演赛,展现师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文化生态。五是“奉献”主题活动。融合“十八岁成人仪式暨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品牌活动,以学生志愿加入造血干细胞队伍、奉献爱心行动,诠释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2)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增强报效祖国责任担当。推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持续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研学考察活动,促进道德教育走进社会、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第一,培育志愿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担当。学校开展“生活经验课程”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学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一是推进高一学生校内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开展卫生健康、垃圾分类等活动,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劳动和环保意识。二是推进高二学生社区公益劳动,建立长期的社区实践服务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特色活动,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益精神。三是推进高三学生爱心奉献活动,组建学生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周边社区和敬老院等场所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思想品德。第二,开展研学考察活动,激发爱国报国之情。学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策划好“光辉历程,使命传承”研学考察活动,利用暑期分别开展“追寻将军足迹”广东行和“继承铁军精神”江苏行研学考察活动,继承将军爱国精神,弘扬晋元校史文化,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激发报效祖国热情。同时,努力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化,使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和特色化。

4.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健康文明生活习惯。推行《中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版)》,落实学校“三雅(举止优雅、气质儒雅、志趣高雅)、三自(自主、自立、自强)的道德行为目标,推进“德礼互动、师生同行、内外并举”的道德行动策略,强化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学习态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1)推进日常行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组织学生开展学校《行动纲要》的学习讨论和实施践行活动,明确“礼为先、行优雅,心至诚、性儒雅,情致远、趣高雅”,做到“知自主、会选择,讲自立、善规划,懂自强、增才干”,促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完善《学生一日常规考评细则》和《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方案》,落实常规常态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知晓制度、行为跟进,做到三个结合,即学习与生活齐抓、学校与家庭共育、他律与自律并举。二是建立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年级教师三级管理队伍,形成学校巡视、年级值班和宿舍管理三层管理网络,强化日常教学、校园活动,以及晚自习、大课间、就餐、就寝等方面的日常管理督导。三是坚持“双教月主题”、“年级周主题”行规主题系列的策划实施,做到检查到位、教育跟进、处理到位;实施每周例检、阶段检查,强化文明礼仪、安全卫生等行规教育。四是继续强化学生行为“六不”要求,坚决做到校园环境不破坏、诚信考试不作弊、他人之物不占有、异性交往不出格、违禁物品不进校、发生矛盾不出手。五是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异性交往问题的大讨论、大辩论,形成正确导向,定出严格规矩,提倡集体交往、公开交往、互助友爱,反对私密交往、出格交往、轻浮随便。六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内化,收集行为偏差学生教育案例,建立行为偏差学生教育档案,重点促进行为偏差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仍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对暂时有过失的学生仍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引导他们规范转化行为、树立文明形象。

2)加强学习生活环境建设,营造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积极推进温馨班级、文明校园创建,重点落实疫情防控及开学期间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的保洁消毒和安全卫生工作,建立良好秩序、优美环境,营造格调高雅、和谐氛围,提高校园文明健康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一是推进“美丽环境、进取文化”主题活动,加强班风学风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完善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学生自主教育管理,建立和谐进取和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推进年级分布式管理,建立班级共同体文化、互助型团队,打造尊重、公平、多元的成长环境。二是开展“和美宿舍、品质生活”主题活动,倡导推行寄宿生《文明公约》,强化学生寄宿生活指导及自管自理教育,推动温馨宿舍、美丽环境建设,加强学生的健康监测、宿舍的卫生消毒,营造安全文明环境,打造寝室和谐文化,建设宿舍品质生活。三是开展“健康生活、文明环境”教育活动,强化勤俭节约教育,倡导生态生活方式,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策划“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探索分享“高一家长开展开放日活动、高二家长开展主题宣讲、高三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等活动经验。

5.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重点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心理辅导,推进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特色活动,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情绪调适及适应社会等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发挥心理健康平台的载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积极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学生“随心互动”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沟通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效应;推动开发心理微课《心灵的艺术》。二是推进教师“随心互动”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开发“班主任心理辅导”系列微课程,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培训;继续加强宿管老师培训,定期开展相应培训活动。三是强化家长“随心互动”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继续完善分年级家庭教育指导微课程。四是促进“随心互动”心理健康平台的持续开发、定期更新,贯通易班网络平台、校园微信公众号,提升师生心理健康平台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度。五是立足我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资源,继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干预实证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新途径与新方法,为学生心理辅导和行为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2)优化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完善联系关爱机制,提供及时情感关怀,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积极“托起弱者飞翔的翅膀”。一是优化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危机事件中的管理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二是落实学校教师专业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指导教师、家长等熟悉心理危机干预及辅导的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知晓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转介等相关工作。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员制度,师生协同做好心理干预和支持保障工作;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及辅导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四是面向师生开放使用好“心理氧吧”,持续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值班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心理氧吧的日常管理。

6.加强全员育人队伍建设,推进协同育人有效实施。加强学校育德队伍建设,探索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打造长效管理力量和协同育德机制,建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局面。一是依据学校《师德考评方案》及班主任管理考核办法,积极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展指导和育德交流机制,有效加强班主任制度管理和分级考核评价,不断加强班主任的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会教育,以及学生行规培养、心理辅导、家校合作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能力,促进班主任特别是青年班主任的迅速成长。二是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建立健全学校全员育人制度机制,形成全体教职工认同德育工作制度规范,明确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和义务,发挥校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的管理作用,增强全员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为不一样的孩子提供不一样的帮助”。三是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沟通渠道,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形式沟通学生、联系家长,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四是建立多方联动和社会共育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主动联系社会力量、组织教育活动,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共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助力学生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六)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精准性

倡导“尊重差异、丰富选择、满足需求”的课程理念,加强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研究,推进学校课程的融合重构和有效实施,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效能;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二二三四”教学创新,深化走班制教学形式和混合式学习方式,创设开放民主、精准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态。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国家课程融合重构,推进学校课程实施效能。着力研究国家课程的改革动态,积极分析未来课程的发展挑战,深入探索学校课程变革的领导策略,深化国家课程政策规约下的学校3.0套餐式课程的建设,增强学校课程的思想力、设计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评价力。

1)探索丰富选择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开放智慧课程。立足学生的多元课程需求与学校的课程领导实践,制订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落实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开发,有效完善“因能分层、因志分类、因趣分群”的“层类群”3.0套餐式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基于实证研究的学校课程领导,规划学校课程建设总体行动纲要和年度实施计划,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及新高考导向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强化国家课程的学程化、模块化建设及分层分类重构;加强基于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领导,开展信息观、知识观与学习观视域下的校本课程跨学科开发,探索校本课程的通识化、特色化建设及分类分群建构,不断优化套餐式课程体系。二是关注学校课程的整体贯通、聚合效应,在加强智育课程建设的同时重视德育、美育、体育、劳育课程群建设,推进基于内容统整的综合主题课程建设、基于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建设,推进基于道德认知的特色活动课程建设、基于综合实践的社会体验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套餐式课程结构。三是结合学校课程的未来价值和发展逻辑,立足现代社会变化和未来生活憧憬开展学校课程未来探索,推动基于技术视野、哲学思考的智慧课程架构,加强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智慧课程建设,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创生,不断寻求套餐式课程的未来发展。

2)优化“层类群”课程结构,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式。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高考新政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修订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一步推进3.0套餐式课程建设与实施,强化课程方案、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实现从“分层发展”的教育向“分层、分类与分群相结合”的教育转变。一是加强学程化、模块化的层类群课程体系构建,围绕“因能分层、因志分类”架构思路与实施形式,统整梳理基础型课程学习内容,进一步构建学科课程内容模块,形成学科个性化学程设计。二是围绕“因趣分群”架构思路和开发路径,统整梳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内容,进一步构建金融与管理、人文与社会、创新与创业、科学与技术、媒体与艺术、生活与技能六大学科群课程内容模块,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实践体验和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发展。三是编写学校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学科课程实施纲要》和《学生学习指导手册》,落实“层类群”课程(含微课程)组织实施形式,推进课程、学程、模块的整体研发和融合实施,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志、趣、能协同发展的课程链。四是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积极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数字化、智能化课程资源和学习环境,探索引进校外课程资源和国际优质课程,促进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课程资源互联互通,努力构建多元选择、灵活开放的学校课程生态。

3)全面用好新课程新教材,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实践。全面实施全国统编学科教材,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关注学科课程育人价值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全面启动上海高中新教材使用准备,加强相关学科新标准、新教材的解读研究,优化学校课程组织、实施管理与评价制度。一是立足国家课程方案,推进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研讨,通过专家指导、学科组研讨,开展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的实施路径研究,开展其它学科上海新教材的实施探索。二是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学科教材使用要求,强化学生对课程、学程、模块的选择指导,推进学科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合格考、等级考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方式,增强对学生选科选课和个性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三是优化基于标准的学校层类群课程的融合实施,推进分群课程开发计划和实施纲要研制,加强分群课程单元设计和教学实施,打通群课(含微课)与专项课之间的联系,促进分群课程的稳步建设和有效生长。

4)加深科技创新课程建设,提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继续加强创新实验室及创新素养课程建设,大力实施科普教育、科技创新课程,深化创新素养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加强配套创新素养专设课程开发,完善土木结构、金融创新、艺术结构、天文地球科学等创新课程,新增开设《现代工程设计》课程,新近开发《土壤修复》课程。二是深化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推进“大师”课程和“苗圃”课程的学习实践。推进创新素养课程纵向衔接,丰富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课程合作;推进创新素养课程横向共享,以“结构创新”、“金融创新”等课程深化区内校际课程共享。三是持续推动STEM课程、创客课程实践,加强科普课程与科技节活动,推进科学实践、科技竞赛活动;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实验室及专设课程建设,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和科技教育新亮点。四是策划“创+艺”文化生态建设,构建“创+艺”生态氛围下的“技艺”专项课程体系,确立“技艺”专项课程的目标、内容、策略、评价内容,推动“技艺”课程开发,推进JT课题项目教学实践,整合构建“技艺”学科基础课、专项课、群课(含微课)多维课程内容结构。

2.深化走班教学组织管理,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立足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学生差异化发展,主动筹划新课程、新教材及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化混合走班教学组织管理,深化单元教学专题研讨,强化二二三四”教学创新和混合式学习方式,全力打造开放民主、精准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态。

1)深化混合教学组织形式,提升选课走班学习效能。持续推进“全选全走”的走班教学运作方式,强化学校走班制管理和年级分布式管理,提高组合走班的组织运行实效。一是完善学校选课走班指南,优化网上课程信息管理系统,统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及资源配置等选课管理,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二是提高年级走班组织水平和管理能力,推进走班过程管理和资源使用效率;落实任课教师的走班组织责任,做好走班过程跟踪和师生良性互动;加强走班教学的班级管理和团队教育,重视走班临时班级的班干部培养;参与走班学习互助团队和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自身走班的自管效能。三是全面完善学科走班教学计划,提高走班教学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加强学科整体教学设计,深化单元教学专题研讨。一是组织开展新课标下的学科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立足学科整体性教学设计思路,强化学科主题教研和团队研讨,推进单元教学设计和专题实践,不断在实践调控和实证研究中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二是组织开展以生为本导向下的走班教学组织形式与实践研究,立足学科课程供需,落实选课走班指导,增强走班组织形式和过程管理,推进混合式学习、差异化指导,促进学生走班学习的情绪体验、能力提升和价值升华。三是组织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途径研究,持续深化问题化学习实践,重点推进项目化学习研究,强化目标导向、情境活动、资源支撑、评价跟进和精准指导,提升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四是组织开展新课程教材下的实验教学创新研究,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推进教师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开展好常规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注重实验教学与多学科、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努力开发实验教学校本课程。五组织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与评价实践研究,强化单元视角下的作业设计研究,探索基础、分层和特殊作业设计,推进基于学业标准的命题研究,增进综合、开放、应用和探究性试题设计,努力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3)深化二二三四教学创新,课堂优质课堂教学生态。学校立足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二二三四教学实践,积极开展“两点、两化、三动、四导”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一是强化“两点、两化”的教学设计。“两点”即以教学目标的“高视点”为引领,以学生学情的“准起点”为起步,“高视点”为“准起点”定向导航。而“两化”即课程内容“高结构设计”中的结构化,学习内容“低结构实施”中的问题化。以结构化关联教学要素,以问题化构建认知支架,推动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二是推进“三动、四导”的教学实践。“三动”即学习主体的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沟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行为和能动过程。“四导”即教学主体的导读、导思、导研、导行,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帮助、服务和协同的助学效应和导学作用。以教师的“四导”促进学生的“三动”,促进了“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突出了知识探究、实践体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学习发生发展过程。三是提升“两点、两化、三动、四导”教学效益。积极深化二二三四教学实践,力求应用“两点”解决好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共同支持下学生学习效果检测问题,应用“两化”解决好内容结构化与教学问题化有机融合下学生主体意义建构问题,应用“三动”和“四导”解决好学生与教师双主体交往情境下学生学习效能增值问题,努力创建基于结构化、问题化、情境化和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生态,促进学生主动增进知识与学科能力、形成品格与核心价值。

4)创建智慧课堂学习时空,推进网上精准教学实践。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环境和学习空间的融合重构,推进智能环境和智慧课堂建设,不断提升精准教学水平和混合学习效能。一是深化网上走班教学实践研究,有效融通“翻转课堂”、推进“三式五步”教学方式,突出网上问题设计、活动探究和动态生成,推进数字化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方式,强化主体主导、教法学法融合,推进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整合,完善“混合学习、学导一体”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智能化教学、交互式学习探索,加强精准教学实践和智能评价研究,推进人机协同、智能助学,强化学习监测分析和教学动态管理,促进教学的精准化和学习的个性化。同时,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和分析技术探索,推动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教学研究,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和学习的智慧生长,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课堂生态。

(七)立足全面发展,变革育人方式,实现教育质量再突破

以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人才发展需求和高校招生要求为立足点,深化级部教育教学改革,健全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学科教学优质高效,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级部管理,变革育人方式,推进教育教学品质化。加强级部教育问题调研和对策研究,切实推进级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和方式方法变革,强化常规教学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完善级部质量管理和监控评价,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1)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研究,增进级部教育管理效能。深入开展级部教育教学调研,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落实人性化、差异化教育,贴近学生学习需求推进多样化、个性化教学,不断提升级部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开展年级、班级及学科的教育教学调研,努力走进班级、深入课堂、贴近学生,深入研究教育现状和教学问题,强化学情分析和策略改进,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多元需求和个性特征,积极实施差异化、多样化和个别化教育。二是落实选科选课与学生兴趣正相关性,优化学生选科、选层、选类、选群的组织领导,推进合格考、等级考、高考及学科竞赛的指导服务,增强课程选择的适切性和志趣能发展的协调性。三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围绕教学五环节,落实课标要求、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落实课堂规范和教学要求,明确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的质量要求,确定作业和辅导、命题与考试的规范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研讨、专题研究活动。四是从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来加强命题与评价研究,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科学设置试题难度,根据要求减少练习和考试,加强数据分析和反馈改进。五是加强级部核心团队、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分布式项目领导团队和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核心团队集体智慧、凝聚效应,联合一切力量、带动级部师生,共同探索突破口、寻求增长点,努力提升级部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六是总结推广级部分布式项目领导和班级学习共同体建设成果,重点加强级部走班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自主教育管理,探索推进级部教育过程性评价、学分制管理方式。七是进一步落实各年级教育教学侧重点,高一重点做好差异化教学实践,高二重点促进等级考和语数外的质量提升,高三重点做好复习备考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八是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级部《专项督导办法》,着力推进级部教育教学专项督导,完善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压实毕业年级教育责任,提升级部教育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年级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教育教学目标融合,推进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落实人生理想、职业精神教育,深化精细管理和质量督导,全面提升级部教育教学质量。第一,推进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拼搏进取。一是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强化理想信念、人生发展、心理健康、团队精神等教育,组织开展“我心中的高三”主题交流活动、“团队建设”主题分享活动、“爱国荣校”毕业典礼活动、“承志报国”成人仪式活动、“我的大学梦”名高校参访活动,塑造人生梦想,提高合作精神。二是组织序列班会活动。强化拼搏精神、学法指导、时间管理、品格培养等教育,组织开展“梦想与责任”、“信念与拼搏”、“学习与品格”等主题班会活动,增强进取意识,激发人生斗志。第二,推进教育目标管理,提升学业发展水平。一是推进教育目标管理。积极把握标准教材、高考命题形式、教学难度深度,统筹年级教学进度与训练方式,着力推进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和针对个体的差异辅导,全力落实抓教学、抓训练、抓辅导、抓资优、抓临界、抓底部等各项工作,有效深化分布式项目领导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落实高招策略指导。指导学生认真研究高招综招信息,全面掌握高考动态和考试要求,明确自身考试目标和报考目标,同时加强专家讲座、学校专题的引领指导,推动年级宣讲和家校互动的鼓励助力,积极落实跟踪辅导,有效强化专业匹配;积极落实面试指导,有效组织模拟面试,不断增强学生应考应变能力。

3)改善西藏级部教育形态,促进西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内地西藏班管理办法精神,加强西藏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核心价值和思想引领,推进西藏班特色课程建设,丰富西藏部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加强西藏生政治思想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方式和实践途径,增进西藏生爱党爱国热情、祖国统一意识和民族团结情怀。二是组织党史国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开展党员教师与西藏生结对共建,以党员教师自身形象感染他们、引领发展,增强西藏生的道德体验和文化认同。三是科学制订西藏部课程计划,推进西藏部教学教研活动,加强西藏班特色课程开发,推进衔接段课程和特色课程教学,优化西藏生教育策略和教学方式。四是落实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原则,在优化混合走班教学形式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西藏生个别答疑辅导,从夯实基础出发保障学习效果。五是推进汉藏班级师生联谊联建活动,传承和弘扬汉藏民族优秀文化;加强西藏特色文化建设,提升西藏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六是丰富西藏部课余文化生活,推进周末艺体课程与社团文化课程,组织研学旅行、参观访问活动,开展艺术展演、慰问联欢等活动,拓展西藏生文化视野、人文素养。七是加强西藏班管理制度建设,成立西藏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强化学习要求和行规管理,落实生活服务和安全保障,不断提高西藏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品质。八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建立西藏部安全管理和稳定发展机制,完善西藏部教育教学秩序,促进西藏部和谐稳定发展和持续有序发展。

2.推动学科教学优势发展,打造教育教学特色品牌。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生实际,研究学科新课标、新教材,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新路径;追求学科优质化,塑造学科独特性,重点推进学科教育质量和系统发展研究,不断构建学科特色和发展优势。

1)加强学科教育优势建设,促进学科优质高效发展。完善学科发展规划,优化学科教师团队,更新教学教研思路,丰富教学教研形式,扎根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专题教学实践,不断促进学科的高效化和优质化发展。

第一,探索学科教育教学前景,建立学科教学高效结构。一是组织开展学科优质化建设探讨,强化学科发展指导、教学督导与质量引领,明晰学科区域发展状况及所处位置,明确学科改进举措和发展策略,谋划学科优质特色发展路径,完善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效推进学科优质发展和学科高地建设。二是积极探索课堂多元结构和教学组织策略,强化学科教学结构、模块教学结构和单元教学结构研讨,努力贯通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模块到一个学科的教学链;同时推动跨学科知识关联结构研讨,探索基于标准的纸笔测试结构和评价结构,建立结构化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三是积极探讨学生学习结构化问题,深入开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联结构研究,推动学生认知结构、行为结构和能力结构研究,强化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结构研究,继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结构研究,指导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风格。

第二,健全学科教学研讨制度,促进学科教学提质增效。一是健全教研制度,增强教研实效,全力推进学科教研队伍建设,激活学科主任的凝聚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以专题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全面增强学科的效益化和优质化。二是立足学校实际,强化学科教研,组建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团队,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推进专业引领、分层分类的专题教学研讨,着力增强学科教育教学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推进学科日常教学实践研究,常态开展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活动,落实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研讨活动,增进互动交流、协同探讨活动,努力探寻和解决学科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促进教学变革、教研转型和教学研一体化。四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学科研讨、教学展示、现场指导、网络教研、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及听评课和说课活动等活动,提升学科教学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2)确立学科优势发展方向,推进学科特色品牌建设。立足学科改革发展,明晰学科特色定位,探索学科发展路径,构建学科发展体系,创设学科独特文化,形成学科教育特色,不断增强学科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建设。

第一,完善学科优势发展策略,提升学科教育教学品质。一是加强区内外、市内外乃至国内外学科改革发展动态研究,探索建构系统的学科发展体系、独特的学科研究路向和特色的学科教育方式,明晰学科文化发展主题和特色发展定位,不断增强学科的系统性和独特性。二是研究总结各学科教学特点和基本规律,进一步开展各学科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研究,明确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关联结构和教学共性,明晰本学科的学科思想、教学结构和实施方式。三是重点关注学科课程链和学生学习链的匹配落实,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继续完善《学科课程实施纲要》,推进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深化选课组织、走班教学研究,探索合格考、等级考教学新形式,优化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增进学科教学效益,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第二,加强学科特色文化建设,打造学科特色品牌优势。一是谋划学科教改目标及未来发展需要,以教师发展为学科发展内核,以学生发展为学科发展中心,发掘学校各学科特色文化资源,厘清学科课程特点、教学特色,提炼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和特质,积极塑造学科的特色文化与品质品位。二是组织探索学科的纵向发展、横向拓展和纵深跃迁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加强国家课程开发研究,突出学科课程内容的校本化实施;强化学科教学实践研究,突出学科教学结构的实用性特质;务实学科评价改革研究,突出学科评价方式的发展性思维,努力增强学科的整体结构、优质发展和独特成效。三是积极推进学科特色发展和文化建设,激发各学科特色文化与品牌再造需求,形成学科发展的文化主题和特色定位,统领和构建学科教师与学生文化、课程与课堂文化、管理与制度文化,以学科文化建设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

(八)深化体育美育,推进劳动育人,开拓诸育并举新局面

坚持面向全体、五育并举,全面推进体育、美育和劳育,促进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升健康水平,增强艺术素养、提升审美素养,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有效培育学生的身体素养、审美境界和劳动观念,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主要任务与举措:

1.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深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认真贯彻《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积极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体育重点项目“一条龙”育人机制,推动学生体育学习、运动健身、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实现强健体魄、报效国家的愿望。

1)深化体育专项教学研讨,增进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深化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和专项化教学实践,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增进学生的身体体能、技战术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加强体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推进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深入研读国家《标准》、上海《教材》,努力提升体育专项教学水平。二是着力推进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实践,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推进专项化教学研讨和分层教学探索,优化专项选课设置和专项教学设计,加强游泳特色教学和特殊学生教学服务,完善专项技能及体育素养评价。三是有效促进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学会、勤练、常赛和特长化发展,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丰富校园体育运动实践,培养学生良好健身习惯。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引领,增进学生的身体认知、运动情感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和良好健身习惯,不断增进学生的身体素养和人生乐趣。一是加强课外校外体育锻炼,推进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推进“男拳女操”等特色体育项目,创新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形式,努力开展8种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二是举办以“阳光体育”大联赛为组织形式的校园运动竞赛,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文化、健康促进等教育活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探索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三是加强体育分群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组织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探索建立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联盟,探索推进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健身活动的良性发展。

3)推进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建立体育品牌项目高地。持续加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完善体育服务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体育训练的生活化和运动竞赛的常态化,推进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运动竞技水平。一是建立课余训练促进机制,重点推进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加强校园足球普及和精英训练,推进训练管理和竞赛组织工作。二是加强学校体教结合工作,配合市、区体育重点项目的“一条龙”布局和有序衔接,深化游泳、排球、网球等传统项目及游泳二线运动队建设,提升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竞赛水平,加速游泳等项目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三是持续加强学校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体育俱乐部的基础建设和运营管理,不断提升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服务和健身指导水平。

2.深化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素养。认真贯彻《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工作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着力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

1)加深艺术专项教学探索,促进学生艺术特长发展。推进学校美育教育,深化艺术课程实践,丰富学生的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一是认真贯彻执行艺术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学校艺术课程实施纲要,积极推动艺术专项化教学实践探索,加强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研讨,推进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二是加强艺术创新实验室和分群课程建设,推进油画棒、版画、平面设计等课程实践,探索构建网上艺术教学及美育资源共享,丰富艺术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三是组织开展艺术学科与多学科的跨学科探索,开发“技艺”专项校本课程,推进JT艺术项目教学实践;尝试戏剧、文学、表演的跨学科舞台剧教学实践,探索美育与诸育融合发展途径。四是深化艺术素质测评试点项目,探索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强化艺术教育发展评估,推进艺术课程资源的区域共享。

2)推进艺术特色氛围建设,造就学生审美生活志趣。立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挖掘美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课程内容,保障学生每周2小时的艺术实践活动时间;强化学校艺术特色品牌建设,发展学生感受艺术美的兴趣和创造现实美的才能,为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生活品位服务。一是强化学校艺术特色建设,搭建学生艺术学习成果展演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艺术水平创造条件,探索艺术素养评估项目;加强合唱团、舞蹈团、美术社团和管乐队建设,组织歌唱类、舞蹈类、器乐类、书画类和艺术设计等活动与竞赛。二是丰富学生美育实践活动,继续推进“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等进校园活动,开展舞蹈、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探索;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传统艺术、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参观欣赏高雅艺术等,形成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合力;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艺术实践,增强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三是丰富西藏生艺术活动内容形式,继续组织西藏生艺术展演和慰问活动,持续抓好西藏生艺术团特色建设,促进汉藏艺术鉴赏和文化交融;组织学生参加区、市艺术竞赛活动,推进学校艺术特长生的培训与竞赛工作。四是主动申报市、区艺术重点项目“一条龙”布局,尝试推动艺术特色项目建设和有序衔接。

3.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积极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融合课内外、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增强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创新水平。一是重视加强劳动教育,积极落实劳动技术课程,制定学校劳动课程纲要,落实学生每学年20课时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服务、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开展自助劳动、手工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养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二是建设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打造劳动实践大课堂,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本校实际,推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生产劳动,养促进学生热爱劳动、掌握本领、形成品质。三是加强学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组织劳模及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举办肯定劳动价值、颂扬劳动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传播劳动文化,组织学生创设劳动情境、优化设计劳动,推进学生投身劳动实践、培养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四是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完善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与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九)推进智能应用,增强国际合作,拓展开放交流新时空

立足学校开放交流、内涵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聚焦技术的现代化和生活化,促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探索推进智能应用、智慧学习和现代管理;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与境外友好学校的师生互访、双向交流,努力推进课程合作、文化交融和共同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增强智能教育发展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融合“云网端”推进“学教研”,重点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全程支持服务,不断提升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和自主学习水平。

1)推进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打造学校教育智能环境。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施一网通办工程,强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智能化、一体化建设,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智能化环境。一是探索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努力打造“系统一朵云、数据一个库、认证一端口、服务一站式、管理一体化”的“五个一”的智能平台系统,完成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二是借助“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学校”发展契机,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智能办公和数字管理的智能化、一体化。三是重点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空中课堂”及网上全程教育教学服务;重点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推进智慧学习平台环境建设,加强基于智慧校园系统的“高考选科及升学指导”等平台应用,推动实施指导和高效应用。

2)加强智能环境系统应用,推进网上课程教学创新。重点落实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化管理,有效落实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一是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做好市、区“空中课堂”及校内教育教学保障,采取电视为主、网络为辅的教学方式,统筹有线电视、IPTV、网络平台等渠道保障教学视频传输,组织指导学生采用电视、电脑、手机、PAD等终端上课,并运用学校在线交互平台开展资源推送、讨论交流、作业辅导和同步异步答疑等活动。二是促进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建设,构建网上课程学习空间,深化网上走班教学和移动学习,探索智能课堂、定制学习,强化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推进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优化混合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方式。三是重点推进基于智慧教室的教与学研究、基于“易班”德育社区新功能应用、基于创新实验室集群建设以及基于深化“AI学”平台试点工作。推进课前导学功能应用,探索课前、课中、课后全场景教学闭环应用;深化“易教”平台应用,做好易教平台“导学案”微视频录制;扩大“极课”系统应用功能,促进精准、有效的学情分析工作。四是探索人机协同的混合智能教学模式,形成人机协同教学的功能和机制;利用大数据开展课程学习服务,利用APP整合选课和学习活动,提升教与学的精准化、快捷化水平。

3)增强全体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效应。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展技术应用论坛交流,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一是建立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机制,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资源应用能力和精准教学实践能力;组建信息技术应用攻关团队,探索基于项目化学习及STEM课程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继续加强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开展“云网端”教学综合应用及“人工智能+”教育热点探索;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网络教学创新实战演练;组织教师参加市及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

2.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深境外学校文化交融。加强外事活动管理,推进境外友校师生互访活动,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引入机制,促进优秀文化的融合发展,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1)加强与境外友校的网上互动交流,一旦疫情出现拐点立即按原互访计划接洽推进,力争组织好我校师生出访及境外友校师生来访活动。(2)加强与印度泰戈尔国际学校的沟通,让他们理解疫情期间停课现状,疫情出现拐点后立即启动远程教学活动,继续开好中国书法、印度岩画,以及太极拳和瑜伽等课程。

(十)强化科研优势,完善保障机制,增强发展研究导向性

坚持“发展、研究、保障”方向,重点围绕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主题,努力从增强规划制定研究、教育实证研究和转型发展研究上添动力、增效应,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科研创新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促进选择教育高品质、特色化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发挥教育研究实际效应,构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按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要求落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迎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首轮发展性督导整改情况核查;建立教育质量体系,形成智能保障系统,统整管理,推进应用,分享数据,实现平台信息共享和教育发展增值。一是在持续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7-2020年)》各项工作目标落实的基础上,收集各类材料、汇聚教育成果,开展实证研究,评估实施成效,同时开展学校发展SWOT分析研究,研制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2020-2024)。二是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和智能化保障平台,推进教师听课平台使用和效益管理,促进随堂听课常态化、课堂教学效益化;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数据库,提供学生学习效能分析支撑,改进课堂教学管理。三是加强校园巡查信息和学生行为规范平台建设和记录分析,提高校园信息管理和学生行规管理数据支撑,改善学习生活行为管理。四是完善学生学业成绩分析平台、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平台和“极课”平台的数据对接共享,为优化教育活动、完善教学行为、增进学习效能提供典型数据和分析案例。

2.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加强学校科研规划和发展引领,积极落实科研指导、服务与管理,全面深化选择教育理念下的个性化学程、走班化教学、学分制管理、学习力提升等重点项目研究,促进科研特色化、效益化发展,不断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作贡献。

1)推进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加强教育转型发展探索。加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探索,围绕新时期课程实施、教学创新、学习方式和特色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丰富选择教育的文化内涵、教育形态和管理方式,具体项目有:一是做好市级课题一般项目“‘选择教育’理念下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的框架设计及实施的实践研究”结题工作;二是做好市级一般项目“基于环境建设提升高中生学习力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汇报工作;三是组织好2020区级一般课题、个人课题的申报工作和2018年年区级课题结题工作;四是做好普陀区第十三届教育科研先进材料申报工作。

2)强化学校科研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科研管理实效。推进学校科研网络建设与骨干队伍管理,推进运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科研引领、课题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落实教科研指导与管理服务。一是加强学校科研顶层设计,修订科研发展规划,建设科研管理平台;完善《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学科研经费使用说明》等制度,优化科研管理、考核奖励制度。二是组织开展科研方法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加强项目研究和经验推广,推进教师课题研究和实践指导;完善校园网科研栏目,推进市区课题研究宣传,总结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三是加强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服务,推动开题咨询、立项论证、和研究指导,做好过程管理、跟踪服务和结题验收,强化组织协调、服务保障、成果展示和汇编存档等工作。

(十一)优化程序管理,增强奉献意识,实现行政服务高品质

强化“为教育增值赋能,为校园生活添彩”的行政理念,落实“服务、程序、规范、奉献”的服务要求,规范行政服务程序,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增强行政治理效能与服务保障水平,实现行政管理的精细化和后勤服务的效益化。主要任务与举措:

1.完善行政服务管理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加强行政服务制度和服务程序建设,全面推进基础建设、物资保障和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努力提升教育教学保障水平和服务效能。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意识,落实行政服务目标责任,完善行政服务管理机制,推动项目管理和精细管理,力求服务教育教学全局发展,推进行政服务规范化和高效化、信息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管理,重点推进教学综合楼大修的规划、立项及修缮等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学校基建工程代理招标、施工准备和安全管理,保证建筑施工安全、优质、高效。三是严格执行行政程序和管理制度,推进党务组织、政务统筹和推进服务工作,做好文件起草、通知通告和文化宣教工作,做好舆情应对、应急处理和信息公开工作,做好对外联络、接待服务和信息报送等工作,不断增强行政办公能力和管理保障。四是强化“开源节流、减耗增效”理念,做好资金预算、收支业务及经费报销等工作,确保防疫相关物资购买等业务快捷办理;严格履行物资采购和资产管理规定,做好教育教学一线物资物品的管理、使用和保障工作。五是加强维修队伍建设和应急服务管理,全程做好教育教学一线的维修服务和应急保障,全面满足一线师生的学习生活服务需求。

2.加强后勤服务管理保障,建立安全卫生校园环境。增强后勤管理和服务效能,全力落实校园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重大活动及师生生活服务水平。一是重点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校园安全保卫,加强保安人员专门培训和严格管理,强化校园进出人员程序化检查和常态化管理,做好校园安全保卫、火警消防等工作,完善校园技防设施和改进工程,长效推进学校“安全生产”整改,创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二是打赢校园卫生健康保卫战,加强疫情防控和安全消毒,严格每日晨检和健康巡查制度,推进病毒防护和健康教育;加强卫生健康培训和宣传教育,完善春季传染病防控、学生健康监测机制,推进医教结合及卫生保障工作,增强师生的卫生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三是研究疫情防控及开学期间食堂餐饮服务方式,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环境消毒和卫生管理;深化 “放心学校食堂”建设,强化食堂承包责任和服务质量,改进食品质量和菜肴花式,确保师生的饮食品质和安全健康。四是全面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进一步调整校园绿化布局和环境整治,重点做好学校大修期间绿化养护和田径场草坪养护,保持上海市花园单位荣誉。五是认真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图书资料服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十二)深化教育辐射,发挥资源效应,凸现选择教育示范性

发挥“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作用,加强面向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深化市内教育托管和示范辐射;推动万里教育联盟校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优质教育示范辐射,促进全国兄弟学校发展。一是认真落实“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工作要求,加强春季来校挂职校长课程规划和培训管理。二是加强与托马斯实验学校的合作共建,探索国际课程的共享机制,营造融合中西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强万里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推进对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上海玉华中学的承办管理,探索紧密合作型集团化办学机制。四是探索推进与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合作共建,增强跨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2.深化农村学校委托管理,推动托管学校再登台阶。“托管工作方案”为导向,以“立足支援服务,实现精准扶持,突出项目引领,共谋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精准托管、和谐发展”战略,不断提升金水苑中学的内涵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进一步推进“小先生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形成阶段成果,体现示范效应。二是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干部培养,深化“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青年干部培训方案”,为金水苑中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深化“班主任工作坊”团队合作研究,探索“小先生制”主体道德实践方式,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教育体系。四是按照市教委“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要求,对照“托管目标”,梳理托管校工作成效、建设成果,完善托管资料和教育案例,迎接市级托管工作绩效评估,为三年托管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作者(来源):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发布日期:2020-03-01    浏览次数: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工作计划

2020年2月26日,讨论稿)

 

在防控疫情、共度时艰之际,我们迎来了2019学年第二学期。本学期,学校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上海市、普陀区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选择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围绕凝聚人心、汇聚人力、完善人格、培育人才的总体思路,优化政治生态,完善治理体系,遵循教育规律,变革育人方式,把学校办成上海先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受人尊重的品牌学校。现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实施“智慧选择、卓越发展”的育人目标和“文化润校、人本治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荣校”的发展方略,推进学校“选择教育:十年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选择成就发展——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7—2020)》,制定四年“生长期”新一轮改革发展规划,落实《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行动纲要》,推行“套餐式课程、个性化学程、模块化实施、走班制运作、发展性评价和学分制管理”的教育形态,全面深化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内核的育人方式变革,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涵育品行、践行责任,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努力在改革中强化设计、精准施策,在发展中革故鼎新、完善体制,全力推进“选择教育”高品质、特色化发展,全面增强学校内涵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

二、发展目标

学校2019学年第二学期发展目标:

(一)疫情防控战役目标:学校组织领导坚决果断,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应急保障机制扎实有效,教育教学秩序有条不紊。

(二)党的建设发展目标:政治巡察整改意见深化落实,从严治党工作深入推进,党的全面领导稳固有力,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意识形态领域筑牢防线,学校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三)教育治理发展目标:“选择教育”思想内涵与时俱进,学校《行动纲要》深入人心,“生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制定,机制制度建设立足需要,教育治理效能不断增强,师生文化特质有效塑造。

(四)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深入细致,政治思想境界有效提升,教师培养制度更加完善,分层分类发展逐步呈现,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色。

(五)思想道德发展目标:思想品德教育系统完备,多元育人方式润物无声,爱国主义精神深入人心,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增强,文明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主体道德生活引领发展。

(六)课程教学发展目标:3.0套餐式课程结构优化,课程校本化实施纵深推进,新课标新教材稳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学科整体设计深化发展,二二三四教学植根课堂,混合学习方式灵活实用,“一体两翼教学成效显著。

(七)信息化发展目标:智慧校园建设凸现“标杆校”要求,教育智能化应用持续增强,教学精准化研究提质增效。

(八)国际化发展目标:教育国际化交流良性发展,中印远程教学合作长效推进,国际特色课程开发稳中求进。

(九)诸育并举发展目标: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艺术特色化项目建设长足进展,劳动育人课程文化开发生长,诸育融合局面有效形成。

三、重点工作

(一)重点加强“疫情防控”期间党政统一领导,全力以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精准施策,竭力保障正常教学秩序。

(二)重点全面加深落实区委政治巡察整改意见,加强党的建设,深化从严治党,切实履行好三大主体责任。

(三)重点聚焦学校发展愿景和师生发展需要,调研和制定学校“生长期”发展规划,领悟和践行学校《行动纲要》。

(四)重点聚焦学校治理能力和机制制度建设,持续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初步建立质量保障系统。

(五)重点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政课改革创新攻坚,构建学校“知行合一”的德育体系,涵育师生“承志报国”的道德境界。

(六)重点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分层分类重构,探索推进校本课程通识化开发的分类分群建设,不断优化学校3.0套餐式课程体系。

(七)重点开展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全力推进“二二三四”的教学实践,创设开放民主、精准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态。

(八)重点加强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培养和梯队建设,不断优化学校人力资源结构。

(九)重点实施教学区大修及教育环境改造工程,有序推动基础设施和内涵特色一体化建设。

四、主要工作任务及策略举措

(一)加强党的领导,优化政治生态,打赢防控疫情阻击战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市委和区委关于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坚决履行好非常时期的党建责任,坚决守护好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坚决保障好特殊时期的教育秩序。主要任务与举措: 

1.全力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保障特殊时期教育秩序。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于战“疫”决胜时期,学校制定开学准备工作方案,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做到疫情防控与教育秩序“两手抓、两手硬”,具体落实好组织领导、教育教学、心理疏导、宣传教育、信息监控、卫生培训、消毒防护、物资储备等各项艰巨任务。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疫期治理。强化组织领导,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倡导守望相助,献身教育事业,组织好党员及教师的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等活动。落实联防联控,动员一切力量“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做好归沪师生排摸和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校园的安全消毒防护工作;做好师生的自我防护和安全健康工作。二是加强教育管理,保障教学秩序。根据市教委文件精神和在线教育特点,制定网络教学工作方案,积极实施“空中课堂”教学,落实“优课示范、双师教学、多元补充、适时互动”的工作要求。同时,利用我校网上教育优势,制定开学教育教学工作方案,精心实施在线课程、教学互动及跟踪辅导,保障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三是加强卫生教育,增进安全健康。完善和落实疫情防控卫生制度,强化校园巡查和安全防护。严格晨检制度,落实健康观察、卫生巡查、体温抽测及信息上报。及时组织卫生消毒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员工卫生消毒技能和应对能力。四是加强心理疏导,增进人文关怀。积极强化家校互动,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健康指导,通过心灵沟通、视频互动、文体活动等教育形式,有效增进心灵抚慰,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强化困难帮扶和人文关怀。五是筑牢宣传防线,凝聚师生力量。强化政治意识,积极利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各微信群及校园广播电视、板报墙报等媒体,强化疫情防控宣传教育,普及防疫知识技能,传播社会新闻正能量,报道防控典型好事迹,增强师生员工预防信心和动力,同时做好舆情监测和信息上报。六是加强后勤管理,统筹防疫物资。强化办公场所、学习空间、生活区域及校园的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和防控管理,特别是留校西藏生和寄宿青年教师的安全卫生保障工作,严格把好校门检测关、师生预防关、食堂卫生关、宿舍消毒关,根据防控情况在宿舍部分楼层设置防控隔离区域和寝室;做好疫情防控物品、常规教育教学物品、师生学习生活物品的物资采购和管理保障工作。

2.深化从严治党各项工作,营造风清气正教育生态。加强党的建设,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涵养学校政治生态。一是坚持从严治党,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夯实党建主体责任和组织根基,着力构建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效的党建责任体系。二是落实政治巡察整改意见,进一步明确整改项目、解决问题和长期任务,继续深化3大类、9个方面、32项问题的整改落实,重点抓好3项长期任务,把政治巡察整改成果转化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动力。三是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落实“三大主体责任”,深化“四责协同”机制建设,有效发挥党组织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四是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实施“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学习党章党规,树牢宗旨意识,提升党性修养。五是深化依法治校,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充分酝酿、会议决策的原则,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和长效的管理制度。六是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执行“八项规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强化党组织的纪检监察作用,健全学校反腐倡廉管理制度,杜绝腐败违纪问题发生。

(二)坚持选择教育,变革组织结构,续写学校发展新篇章

坚定办学理想追求,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彰显选择教育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倡导“乐群笃志,协同致远”的学校精神,深化学校组织变革和结构治理,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不断推进学校的文明建设和改革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推进学校行动纲要实施,深化选择教育文化建设。推进选择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塑造师生的行动特质,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是传承学校“奋斗、变革、创新”的优秀文化基因,以进取文化、奋斗文化指导行动和激发动力,逐步形成人心相聚、精神相依的文化生态。二是践行学校《行动纲要》,转变师生的价值观念,优化师生的行为方式,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建立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

2.制定学校改革发展规划,描绘未来目标发展愿景。深化选择教育未来发展研究,基于“十年三步走”发展战略,围绕办学使命,企划改革发展,确立未来愿景。一是立足组织结构治理和教育要素融合,积极探讨《选择成就发展——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7—2020)》实施成效,深入评估第一步“发展期”建设成果,通过价值内省实现品质提升。二是聚焦学校发展需要和机制制度建设,深入开展学校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调研,谋划未来改革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制定第二步“生长期”四年发展规划(2020-2024),不断塑造先进文化、发展教育特色。

3.推动学校组织文化变革,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持续探索选择教育的文化内涵和实施形态,深化治理改革创新,探索建立高品质的组织结构、文化结构,有效构建选择教育的组织文化和治理体系。一是立足育人方式变革完善组织文化,聚焦学校发展需求优化制度机制,打造“法规为准则、需求为导向”的治理文化,努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学校生命体的组织活力和健康生态。二是推进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教代会监督作用和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建立民主政治、民主制度,保障师生合法权益,营造和谐育人氛围。三是深化学校组织变革与结构设计,继续深化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管理方式,促进管理形式向人本化、精细化及去中心化、小组织化方向发展。四是完善学校运行机理,落实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推进分布式组织和责权利匹配,强化分权制衡与双线监督,增强组织结构活力和制度机制优势。

(三)加强队伍培养,优化评价管理,增进教师职业幸福感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坚持党管队伍,明确政治方向,增强干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制度机制,促进教师的培养培训和专业发展;倡导尊师重教,完善评价管理,增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和从教幸福感。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干部队伍管理水平。落实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新要求,加强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培养,严把干部教师思想政治关,强化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境界培养,着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1)改进干部队伍培养方式,落实干部岗位管理机制。加强党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干部的政治意识培养、组织能力培养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干部队伍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素养,努力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业务骨干、把党员骨干教师培养成中层干部。二是坚持寻找管理的制高点,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和责任导向,推行干部管理《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强化干部的岗位责任和目标管理,提高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管理的内生活力。三是加强干部梯队建设,设立锻炼岗位,提供锻炼机会,加强年轻干部的考察培养,促进年轻干部尽快成长。

2)推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增强全体干部管理能力。一是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建设,强化乐于奉献、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不断增强对分管工作负责、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校荣誉负责的精神。二是推进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干部的危机意识和奋斗意识、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策略意识和协同意识、全局意识和系统意识、精致意识和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和生长意识。

2.强化教师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深化落实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从培训内容、价值取向和框架体系三个方面完善专业发展方式,强化分层分类培养,落实研修培训考核

1)根据学校改革发展需求,完善教师培养顶层设计。围绕未来教育发展和育人方式变革,增强教师培养的时代性和系统性,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路径和培养方式,增强教师的研究力与个性化。一是适应学校“十年三步走”发展战略,落实教师培养策略:三年发展期——搭平台、打基础、拔高度;四年生长期——建高地、促发展、推高端;三年成熟期——强结构、成梯队、出名师。二是继续推进教师培训培养模式:打造“四维:师德、教学、育人、科研”培养体系,完善“四层:学习、实践、研究、推广”发展平台,健全“四阶:三新、青蓝、名师、高端”梯队培养。三是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分层分类培养培训方案,分层次、分模块建设配套的培训课程和研修活动,建立“人人有活动、个个有团队”的教师培训形式,强化联动发展、互助发展和个性发展机制,促进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教学的专家、育人的模范。

2)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养,打造德才兼备教师队伍。落实“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求,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一是组织职业精神讨论活动,引导教师敬畏事业,敬业爱生,乐于奉献,甘当人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鼓励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厚植爱国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二是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通过签订师德师风责任书,进一步落实“教书育人讲奉献、严谨治学求卓越、改革创新攀高峰、心胸宽广善为人、民族教育勇担当”五项要求,增强教师的道德境界和职业素养。三是组织开展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探索,做到对学生亲而不密、严而有格、爱而不纵,鼓励教师用自身的品格塑造学生的品格,用自身的心灵呼唤学生的心灵,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指导者和心灵的化育者。四是倡导尊师重教,推进评估活动,树立师德典型,推进示范引领,继续组织好第十六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以及校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科研先进、服务之星等评优活动。五是组织教师学习《准则》要求和《处理办法》精神,促进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坚守教育底线,做到为人师表不失范、廉洁从教不逾矩、平等待生不偏向、交往行为不轻漫、后进学生不放弃、学生人格不侮辱。

3)丰富教师培训培养形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掌握高度专业化的学科教学知识为前提,探讨新时代教师知识观、学习观的理念为转向,重点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教学创新力、科研实践力和学生指导力。一是建立教师自主发展规划,组织三新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专业能力培训,分层分类地形成教师发展层、培养序、带教链,并将教师自主发展与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紧密相连。二是通过外聘理论专家、学科专家等途径,通过开设理论讲座、专题指导等形式,强化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探索和专业研修活动不断规范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增强教师的研究素养、跨学科素养、信息素养和创新素养等专业素养。三是立足以训促学、以赛促学,构建教师发展社群,推进分布培养模式,通过创设课程培养人、岗位锻炼人、实践塑造人、制度激励人等措施,唤醒教师发展意识,增进教师学科素养,增强教师团队精神。四是持续推进不同层级的教师培养工程,针对“三新”建立教师推进“可选带教任务”的师徒带教活动,针对青年教师推进“可选阅读书目”的教师学术沙龙,针对骨干教师推进“可选研究项目”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针对名优教师开展“可选展示主题”的教学展示活动。五是通过组建学科互助发展团队、跨学科实践研究团队和专业发展共同体等方式,共同开展教学研讨和专题研究,共同探究教育方式和教学策略;通过组织德育、教学、科研,以及信息技术和创新素养等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互助和特色发展。六是聚焦学校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通过贴近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通过“挑战性项目”的专题研究,通过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实践,通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发展教师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提升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七是继续推进“一师一优课”、“华童杯”等教育教学竞赛活动,提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通过组织申报教师卓越发展奖励,打造高端教师的,提炼高端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育成果。

4)完善学校考核评价制度,营造宽松宁静教育环境。聚焦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主责主业,优化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同时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不必要的负担,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良好环境。一是落实加强教职工的编制核定和招聘管理,积极引进骨干教师、紧缺教师和特色教师,不断完善队伍结构和教师层次。二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的需要,优化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和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分配方案、基础评价和实施办法,优化职称评聘、推优评优和表彰奖励等考核环节。三是利用“教、研、训”一体化平台,推进网上学习培训的考核评价,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多元考评管理机制。

(四)增强选择智慧,丰富发展路径,建立学习生活共同体

倡导“智慧选择、卓越发展”的育人目标,努力提供适切的教育方式,创设适合的成长路径,促进学生探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努力发展成为“承志报国、性格优秀,具备反思责己,学习与革新技能,志、趣、能协调一致、卓越发展”的人才。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生涯发展指导服务,形成学生成长美好愿景。推进学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实践,优化生涯规划导师制度,帮助学生在遇见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唤醒自我、发现自我,指导学生在体验不同的成长路径中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在学习与实践、挑战与抉择中主动发展、成就人生。

1)推进生涯课程学习实践,提升学生生涯规划能力。完善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持续实施生涯规划指导,激发学生的发展内驱力和选择能动性,增强学生选择的主体权利和尊严意识,改善学生生涯规划主体行为和生涯发展能力品质。一是确立关注差异、个性发展的观念,凝聚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家长、校友“多维一体”生涯规划导师团队,完善团队导师培养与运作制度,优化导师工作手册及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举办生涯规划教师工作坊和家长团体辅导活动,参与校内外的学生生涯实践体验活动,提升教师及家长的生涯规划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寻找和看清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二是积极实施好生涯规划课程和《我的生涯规划手册》,在学科教学渗透、开设指导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职业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与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选择课程、发展自我,通过实践与体验课程引导学生规划学涯、思考职涯和探索生涯,力求在选择的目的性、系统性、过程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寻求突破。三是努力分析学生学涯职涯生涯规划愿望与需求、现状与能力,重点推动学生围绕高中三年学涯发展进行展望规划,建立每位学生适切的高中成长目标和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抉择能力,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健康成长。四是推动“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与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相融合,持续组织好“我的大学梦”、“我的青春梦”、“我的人生梦”等活动,采取“活动推进、实践促进、行为跟进”方式,从而确立人生规划、探索成长路径,形成人生志趣、努力承志报国。

2)推进学生职业体验活动,指引学生人生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中思考生涯发展、促进规划完善,促进生涯职涯学涯的有序贯通衔接,在关注学生心灵、精神和幸福的同时,促进学生明事、明理、明方向,达己、达人、达天下。一是注重利用高校资源,介绍和熟悉专业设置、选拔要求、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等,为学生规划生涯提供帮助。二是进一步挖掘家长及校友资源,加强校外生涯实践基地建设,拓展生涯实践体验资源和实践空间,丰富职业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感,提升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三是积极组织学生结合生涯规划,投身社会实践和职业体验活动,开展深入思考和课题探索,在深入思辨中将职业体验转化为理性认识、择业能力,在理性选择中调整生涯规划和发展路径,实现从学会制定生涯发展规划到生涯健康发展的质的飞跃。四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学涯经历、职涯体验和生涯发展出发,融合职业理想、社会责任和志趣发展,提高课程选修、科目选考、专业填报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关系,确立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路向,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长奠基。

2.激活学生发展优势智能,增强学生自主发展水平。探索学习科学新进展和学习新机制,帮助学生挖掘学习潜能、激活优势智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启蒙学生的社会思维、择业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新性学力。

1)探索个性化学习方式,建立智慧型选择路径。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学习选择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学习素养。一是开展跟踪调查、实践探索,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寻求激活学生潜能的途径与方式,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搭建学生优势智能发展平台,提升学生优势智能发展水平。二是立足学生多元选择和不同发展需求,从学习兴趣、学习志趣、学习情感等维度入手,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中探索学习动力增长机制,落实学习动力生成策略,形成学习动力生长机制。三是结合班集体建设、学习团队建设、素质拓展训练等手段,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意志、自控能力、责任意识、抗挫能力等维度入手,寻求学生学习毅力发展机制,推进增强学习毅力实践举措。四是结合年级优嘉计划、逻辑思维训练等手段,从逻辑表达、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创新思维等维度入手,探索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机制,促进学生建立有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智慧性生成。

2)建立互助性发展团队,推进共同体学习形式。确立学生共同学习与发展目标,从建立学习愿景、制订学习计划、落实学习方式、实施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能等方面,促进学生为理想而学、为热爱而学,推动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出彩、成功、幸福。一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入手,开展学生学情分析、教学反思,把握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贯通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学习和教学整体设计,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发展。二是继续推进年级分布式领导项目实践,拓展学生学习生活新方式、新途径,营造“择知而求、主动发展”的学习氛围,推进学生学习互助性团队建设,建立各类学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爱、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3.丰富自主教育实践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存大志、崇道德、正态度、讲方法、重行动”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和成长型思维,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发展精神和综合实践素养。

1)营造自主教育管理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践。强化学生自主发展、全面成长的导向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愿望和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探索选择发展和主动发展路径,推动学生的自主教育、自主管理和主动发展。一是落实分年级的自主教育目标,即:倡导高一学生规范自我管理,推进诚信敦行、健康生活和自律自管教育;倡导高二学生参与交往合作,推进敏学笃行、友善乐群和自信自立教育;倡导高三学生践行社会责任,推进主体担当、爱心公益和自胜自强教育。二是推动学校和年级学生自管委员会建设,发挥学生自管委员会在学生指导和管理方面的作用,形成伙伴式相互促进和互助式发展态势,推动学生自主发展指导和个体行为引领。三是促进学生在自主教育、自主管理中实现自主发展,在自信励志、自省律己中实现主动发展,在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中实现自我超越,在志、趣、能协同一致发展中做最好的自己。

2)优化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推进研究性学习、跨学科专题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健全评价制度和保障机制,有效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是重点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合格程度、全面发展的和谐程度、学习研究的持续程度和创新能力的践行程度,抓好学生道德品质、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审美、创新实践等素养发展和养成,深化群课学习实践,强化质量保障机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二是结合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及系统实施要求,通过基本信息与自我介绍、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学校特色指标等六大模块的实践推进和考核评价,健全信息确认、记录审核、诚信追究和监督保障等评价制度。

(五)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主法治观念,明确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为民族、求卓越,承大志,报国家”的人生抱负。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创建思想道德教育局面。持续推进选择教育理念下的“知行合一”的德育体系建设,促进学科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协同发展,强化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公民意识和责任担当教育,涵育“承志报国”的道德境界。

1)构建知行合一道德体系,优化主体德育实践形式。持续构建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实施和学生主体性道德实践。一是依据《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优化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完善道德目标、内容、策略与评价方式,构建认知类、体验类和文化类德育课程,形成主体性道德教育体系。二是明确高一“立志报国”、高二“励志报国”、高三“笃志报国”德育主线,形成了各年级的德育目标序列,拓展学校思想道德分层分类教育形式。三是推进“卓越发展”育人环境建设,完善“知行合一”认知实践方式,融合红色文化、民族传统、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等教育内容,推进德育课程系统化实施。

2)丰富生活经验课程载体,增进学生爱党爱国情怀。针对学校德育课程内容框架,融合“生活经验课程”实践载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主体性道德实践活动,构建学生道德实践形式、评价方式。一是发挥“生活经验课程”的载体作用,完善党团生活、社会实践、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活动指导手册内容,增强德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二是加强以班主任为骨干力量的全员育德队伍建设,推进以优秀学生为代表的学生德育示范团队建设,探索以家长代表、社会贤达、德育专家为主的校外德育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全员、高效的育德管理队伍。三是以中学生守则、公民道德标准和年级综合评价为依据,探索学生道德生成、德性成长评价指标,改进学校德育学分制评价《方案》和《细则》,推进学分制评价探索与实施。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攻坚,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实践,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突出学校德育价值和育德功能,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一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思政课及其它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二是加强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建设,推进学科德育设计、教研论坛活动,强化学科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三是坚持以党建带动团建,利用党团教育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深入开展“中学生共产主义学校”、“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确立听党话、跟党走的人生志向。

2)优化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增进学生爱国报国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一是举行专题报告、学生座谈、参观实践等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弘扬时代精神、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二是组织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全方位、立体化、互动式育德形态,引导学生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伟大中国梦宣传教育、时事政策宣传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增强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为社会主义建立的信心决心。三是以爱国主义为主线,通过“易班”德育平台、征文比赛、微课分享等渠道,开展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观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国家意识,培育精神家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四是结合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育人环境布置,利用校园、教室、走廊等场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学生守则,利用板报、橱窗、黑板报等文化栏目,宣传校风教风学风,落实校训校规校纪,推进班训班风学风建设,创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氛围。

3.丰富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增进学生社会实践体验。聚焦《两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激励学生传承美德、增进修养,促进学生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1)举办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发挥道德价值引领作用。创设“胸怀祖国、争当脊梁”主题系列,结合校文化节、科技节,以及清明、端午、劳动节、青年节等节庆活动,举办“博爱、承志、敦行、担当、奉献”五大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力求使学生投身活动、终身难忘。一是“博爱”主题活动。结合防疫抗疫行动,组织“雷锋精神”主题大讨论及爱心义卖活动,组织“雷锋精神永流传”主题班会,发扬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奉献爱心的传统美德。二是“承志”主题活动。结合清明祭奠谢晋元将军,举办诗文悼念、书法缅怀、板报抒怀和现场祭扫等活动,传承将军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三是“敦行”主题活动。结合“晋元新生代”评选,组织征文、演讲和才艺展示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评价产生“十佳”新晋元人。四是“担当”主题活动。举行“责任与理想”主题辩论,通过晋元师生辩论赛、表演赛,展现师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文化生态。五是“奉献”主题活动。融合“十八岁成人仪式暨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品牌活动,以学生志愿加入造血干细胞队伍、奉献爱心行动,诠释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

2)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增强报效祖国责任担当。推动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持续组织好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研学考察活动,促进道德教育走进社会、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使命意识、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第一,培育志愿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担当。学校开展“生活经验课程”之“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学习实践,增强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志愿精神。一是推进高一学生校内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开展卫生健康、垃圾分类等活动,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劳动和环保意识。二是推进高二学生社区公益劳动,建立长期的社区实践服务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特色活动,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益精神。三是推进高三学生爱心奉献活动,组建学生爱心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周边社区和敬老院等场所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思想品德。第二,开展研学考察活动,激发爱国报国之情。学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通知》精神,继续策划好“光辉历程,使命传承”研学考察活动,利用暑期分别开展“追寻将军足迹”广东行和“继承铁军精神”江苏行研学考察活动,继承将军爱国精神,弘扬晋元校史文化,加强党史国情教育,激发报效祖国热情。同时,努力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化,使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和特色化。

4.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健康文明生活习惯。推行《中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版)》,落实学校“三雅(举止优雅、气质儒雅、志趣高雅)、三自(自主、自立、自强)的道德行为目标,推进“德礼互动、师生同行、内外并举”的道德行动策略,强化文明行为习惯、良好学习态度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

1)推进日常行规教育管理,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组织学生开展学校《行动纲要》的学习讨论和实施践行活动,明确“礼为先、行优雅,心至诚、性儒雅,情致远、趣高雅”,做到“知自主、会选择,讲自立、善规划,懂自强、增才干”,促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完善《学生一日常规考评细则》和《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方案》,落实常规常态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知晓制度、行为跟进,做到三个结合,即学习与生活齐抓、学校与家庭共育、他律与自律并举。二是建立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年级教师三级管理队伍,形成学校巡视、年级值班和宿舍管理三层管理网络,强化日常教学、校园活动,以及晚自习、大课间、就餐、就寝等方面的日常管理督导。三是坚持“双教月主题”、“年级周主题”行规主题系列的策划实施,做到检查到位、教育跟进、处理到位;实施每周例检、阶段检查,强化文明礼仪、安全卫生等行规教育。四是继续强化学生行为“六不”要求,坚决做到校园环境不破坏、诚信考试不作弊、他人之物不占有、异性交往不出格、违禁物品不进校、发生矛盾不出手。五是在全体师生中开展异性交往问题的大讨论、大辩论,形成正确导向,定出严格规矩,提倡集体交往、公开交往、互助友爱,反对私密交往、出格交往、轻浮随便。六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理内化,收集行为偏差学生教育案例,建立行为偏差学生教育档案,重点促进行为偏差学生的个别化教育,对个别有问题的学生仍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对暂时有过失的学生仍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引导他们规范转化行为、树立文明形象。

2)加强学习生活环境建设,营造文明健康和谐校园。积极推进温馨班级、文明校园创建,重点落实疫情防控及开学期间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的保洁消毒和安全卫生工作,建立良好秩序、优美环境,营造格调高雅、和谐氛围,提高校园文明健康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一是推进“美丽环境、进取文化”主题活动,加强班风学风和优秀班集体建设,完善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强化学生自主教育管理,建立和谐进取和整洁优美的班级环境;推进年级分布式管理,建立班级共同体文化、互助型团队,打造尊重、公平、多元的成长环境。二是开展“和美宿舍、品质生活”主题活动,倡导推行寄宿生《文明公约》,强化学生寄宿生活指导及自管自理教育,推动温馨宿舍、美丽环境建设,加强学生的健康监测、宿舍的卫生消毒,营造安全文明环境,打造寝室和谐文化,建设宿舍品质生活。三是开展“健康生活、文明环境”教育活动,强化勤俭节约教育,倡导生态生活方式,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策划“家长参与、家校共育”活动,探索分享“高一家长开展开放日活动、高二家长开展主题宣讲、高三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等活动经验。

5.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重点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心理辅导,推进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和特色活动,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情绪调适及适应社会等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推进心理健康课程学习,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完善学校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发挥心理健康平台的载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积极健康发展。一是加强学生“随心互动”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沟通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效应;推动开发心理微课《心灵的艺术》。二是推进教师“随心互动”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开发“班主任心理辅导”系列微课程,进一步深化班主任培训;继续加强宿管老师培训,定期开展相应培训活动。三是强化家长“随心互动”校本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继续完善分年级家庭教育指导微课程。四是促进“随心互动”心理健康平台的持续开发、定期更新,贯通易班网络平台、校园微信公众号,提升师生心理健康平台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度。五是立足我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资源,继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心理干预实证研究,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新途径与新方法,为学生心理辅导和行为促进提供理论依据。

2)优化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完善联系关爱机制,提供及时情感关怀,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心理咨询服务,积极“托起弱者飞翔的翅膀”。一是优化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危机事件中的管理作用,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二是落实学校教师专业支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指导教师、家长等熟悉心理危机干预及辅导的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知晓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转介等相关工作。三是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信息员制度,师生协同做好心理干预和支持保障工作;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及辅导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四是面向师生开放使用好“心理氧吧”,持续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通过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值班制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心理氧吧的日常管理。

6.加强全员育人队伍建设,推进协同育人有效实施。加强学校育德队伍建设,探索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打造长效管理力量和协同育德机制,建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局面。一是依据学校《师德考评方案》及班主任管理考核办法,积极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展指导和育德交流机制,有效加强班主任制度管理和分级考核评价,不断加强班主任的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班会教育,以及学生行规培养、心理辅导、家校合作等方面的指导与管理能力,促进班主任特别是青年班主任的迅速成长。二是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建立健全学校全员育人制度机制,形成全体教职工认同德育工作制度规范,明确教职工的育人责任和义务,发挥校党总支、团总支、学生会的管理作用,增强全员育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共同“为不一样的孩子提供不一样的帮助”。三是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等沟通渠道,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多种形式沟通学生、联系家长,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四是建立多方联动和社会共育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主动联系社会力量、组织教育活动,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共享共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助力学生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六)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精准性

倡导“尊重差异、丰富选择、满足需求”的课程理念,加强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研究,推进学校课程的融合重构和有效实施,提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效能;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落实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二二三四”教学创新,深化走班制教学形式和混合式学习方式,创设开放民主、精准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态。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国家课程融合重构,推进学校课程实施效能。着力研究国家课程的改革动态,积极分析未来课程的发展挑战,深入探索学校课程变革的领导策略,深化国家课程政策规约下的学校3.0套餐式课程的建设,增强学校课程的思想力、设计力,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评价力。

1)探索丰富选择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开放智慧课程。立足学生的多元课程需求与学校的课程领导实践,制订学校课程建设纲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落实校本课程的系统化开发,有效完善“因能分层、因志分类、因趣分群”的“层类群”3.0套餐式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基于实证研究的学校课程领导,规划学校课程建设总体行动纲要和年度实施计划,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及新高考导向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强化国家课程的学程化、模块化建设及分层分类重构;加强基于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领导,开展信息观、知识观与学习观视域下的校本课程跨学科开发,探索校本课程的通识化、特色化建设及分类分群建构,不断优化套餐式课程体系。二是关注学校课程的整体贯通、聚合效应,在加强智育课程建设的同时重视德育、美育、体育、劳育课程群建设,推进基于内容统整的综合主题课程建设、基于学科融合的跨学科实践课程建设,推进基于道德认知的特色活动课程建设、基于综合实践的社会体验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套餐式课程结构。三是结合学校课程的未来价值和发展逻辑,立足现代社会变化和未来生活憧憬开展学校课程未来探索,推动基于技术视野、哲学思考的智慧课程架构,加强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智慧课程建设,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创生,不断寻求套餐式课程的未来发展。

2)优化“层类群”课程结构,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式。依据国家课程标准高考新政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修订学校课程实施计划,进一步推进3.0套餐式课程建设与实施,强化课程方案、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一致性,实现从“分层发展”的教育向“分层、分类与分群相结合”的教育转变。一是加强学程化、模块化的层类群课程体系构建,围绕“因能分层、因志分类”架构思路与实施形式,统整梳理基础型课程学习内容,进一步构建学科课程内容模块,形成学科个性化学程设计。二是围绕“因趣分群”架构思路和开发路径,统整梳理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习内容,进一步构建金融与管理、人文与社会、创新与创业、科学与技术、媒体与艺术、生活与技能六大学科群课程内容模块,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实践体验和课题研究”三位一体发展。三是编写学校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学科课程实施纲要》和《学生学习指导手册》,落实“层类群”课程(含微课程)组织实施形式,推进课程、学程、模块的整体研发和融合实施,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志、趣、能协同发展的课程链。四是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和实施方式,积极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数字化、智能化课程资源和学习环境,探索引进校外课程资源和国际优质课程,促进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课程资源互联互通,努力构建多元选择、灵活开放的学校课程生态。

3)全面用好新课程新教材,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实践。全面实施全国统编学科教材,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关注学科课程育人价值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全面启动上海高中新教材使用准备,加强相关学科新标准、新教材的解读研究,优化学校课程组织、实施管理与评价制度。一是立足国家课程方案,推进学科新课标、新教材研讨,通过专家指导、学科组研讨,开展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的实施路径研究,开展其它学科上海新教材的实施探索。二是完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学科教材使用要求,强化学生对课程、学程、模块的选择指导,推进学科整体性教学设计与实施,优化合格考、等级考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方式,增强对学生选科选课和个性发展的支持保障作用。三是优化基于标准的学校层类群课程的融合实施,推进分群课程开发计划和实施纲要研制,加强分群课程单元设计和教学实施,打通群课(含微课)与专项课之间的联系,促进分群课程的稳步建设和有效生长。

4)加深科技创新课程建设,提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一是继续加强创新实验室及创新素养课程建设,大力实施科普教育、科技创新课程,深化创新素养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加强配套创新素养专设课程开发,完善土木结构、金融创新、艺术结构、天文地球科学等创新课程,新增开设《现代工程设计》课程,新近开发《土壤修复》课程。二是深化同济大学“苗圃计划”,推进“大师”课程和“苗圃”课程的学习实践。推进创新素养课程纵向衔接,丰富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课程合作;推进创新素养课程横向共享,以“结构创新”、“金融创新”等课程深化区内校际课程共享。三是持续推动STEM课程、创客课程实践,加强科普课程与科技节活动,推进科学实践、科技竞赛活动;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实验室及专设课程建设,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和科技教育新亮点。四是策划“创+艺”文化生态建设,构建“创+艺”生态氛围下的“技艺”专项课程体系,确立“技艺”专项课程的目标、内容、策略、评价内容,推动“技艺”课程开发,推进JT课题项目教学实践,整合构建“技艺”学科基础课、专项课、群课(含微课)多维课程内容结构。

2.深化走班教学组织管理,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立足学校个性化教育和学生差异化发展,主动筹划新课程、新教材及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化混合走班教学组织管理,深化单元教学专题研讨,强化二二三四”教学创新和混合式学习方式,全力打造开放民主、精准高效的课堂教学生态。

1)深化混合教学组织形式,提升选课走班学习效能。持续推进“全选全走”的走班教学运作方式,强化学校走班制管理和年级分布式管理,提高组合走班的组织运行实效。一是完善学校选课走班指南,优化网上课程信息管理系统,统筹班级编排、学生管理、教师调配及资源配置等选课管理,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二是提高年级走班组织水平和管理能力,推进走班过程管理和资源使用效率;落实任课教师的走班组织责任,做好走班过程跟踪和师生良性互动;加强走班教学的班级管理和团队教育,重视走班临时班级的班干部培养;参与走班学习互助团队和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自身走班的自管效能。三是全面完善学科走班教学计划,提高走班教学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加强学科整体教学设计,深化单元教学专题研讨。一是组织开展新课标下的学科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立足学科整体性教学设计思路,强化学科主题教研和团队研讨,推进单元教学设计和专题实践,不断在实践调控和实证研究中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二是组织开展以生为本导向下的走班教学组织形式与实践研究,立足学科课程供需,落实选课走班指导,增强走班组织形式和过程管理,推进混合式学习、差异化指导,促进学生走班学习的情绪体验、能力提升和价值升华。三是组织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途径研究,持续深化问题化学习实践,重点推进项目化学习研究,强化目标导向、情境活动、资源支撑、评价跟进和精准指导,提升单元教学设计和实施水平。四是组织开展新课程教材下的实验教学创新研究,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推进教师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创新,开展好常规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注重实验教学与多学科、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努力开发实验教学校本课程。五组织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与评价实践研究,强化单元视角下的作业设计研究,探索基础、分层和特殊作业设计,推进基于学业标准的命题研究,增进综合、开放、应用和探究性试题设计,努力促进教、学、评的一致性。

3)深化二二三四教学创新,课堂优质课堂教学生态。学校立足课堂教学形式创新,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二二三四教学实践,积极开展“两点、两化、三动、四导”教学形式的实践研究。一是强化“两点、两化”的教学设计。“两点”即以教学目标的“高视点”为引领,以学生学情的“准起点”为起步,“高视点”为“准起点”定向导航。而“两化”即课程内容“高结构设计”中的结构化,学习内容“低结构实施”中的问题化。以结构化关联教学要素,以问题化构建认知支架,推动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二是推进“三动、四导”的教学实践。“三动”即学习主体的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沟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行为和能动过程。“四导”即教学主体的导读、导思、导研、导行,体现了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帮助、服务和协同的助学效应和导学作用。以教师的“四导”促进学生的“三动”,促进了“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突出了知识探究、实践体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学习发生发展过程。三是提升“两点、两化、三动、四导”教学效益。积极深化二二三四教学实践,力求应用“两点”解决好教学目标与学情分析共同支持下学生学习效果检测问题,应用“两化”解决好内容结构化与教学问题化有机融合下学生主体意义建构问题,应用“三动”和“四导”解决好学生与教师双主体交往情境下学生学习效能增值问题,努力创建基于结构化、问题化、情境化和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生态,促进学生主动增进知识与学科能力、形成品格与核心价值。

4)创建智慧课堂学习时空,推进网上精准教学实践。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环境和学习空间的融合重构,推进智能环境和智慧课堂建设,不断提升精准教学水平和混合学习效能。一是深化网上走班教学实践研究,有效融通“翻转课堂”、推进“三式五步”教学方式,突出网上问题设计、活动探究和动态生成,推进数字化环境下的项目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方式,强化主体主导、教法学法融合,推进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整合,完善“混合学习、学导一体”课堂教学模式。二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的智能化教学、交互式学习探索,加强精准教学实践和智能评价研究,推进人机协同、智能助学,强化学习监测分析和教学动态管理,促进教学的精准化和学习的个性化。同时,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和分析技术探索,推动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教学研究,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和学习的智慧生长,形成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课堂生态。

(七)立足全面发展,变革育人方式,实现教育质量再突破

以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人才发展需求和高校招生要求为立足点,深化级部教育教学改革,健全学校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学科教学优质高效,促进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级部管理,变革育人方式,推进教育教学品质化。加强级部教育问题调研和对策研究,切实推进级部教育教学关键环节和方式方法变革,强化常规教学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完善级部质量管理和监控评价,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1)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研究,增进级部教育管理效能。深入开展级部教育教学调研,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落实人性化、差异化教育,贴近学生学习需求推进多样化、个性化教学,不断提升级部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一是开展年级、班级及学科的教育教学调研,努力走进班级、深入课堂、贴近学生,深入研究教育现状和教学问题,强化学情分析和策略改进,针对学生的不同起点、多元需求和个性特征,积极实施差异化、多样化和个别化教育。二是落实选科选课与学生兴趣正相关性,优化学生选科、选层、选类、选群的组织领导,推进合格考、等级考、高考及学科竞赛的指导服务,增强课程选择的适切性和志趣能发展的协调性。三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围绕教学五环节,落实课标要求、教学进度和目标检测,落实课堂规范和教学要求,明确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的质量要求,确定作业和辅导、命题与考试的规范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研讨、专题研究活动。四是从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来加强命题与评价研究,根据学业质量标准科学设置试题难度,根据要求减少练习和考试,加强数据分析和反馈改进。五是加强级部核心团队、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分布式项目领导团队和学生自主管理团队建设,充分发挥核心团队集体智慧、凝聚效应,联合一切力量、带动级部师生,共同探索突破口、寻求增长点,努力提升级部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六是总结推广级部分布式项目领导和班级学习共同体建设成果,重点加强级部走班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自主教育管理,探索推进级部教育过程性评价、学分制管理方式。七是进一步落实各年级教育教学侧重点,高一重点做好差异化教学实践,高二重点促进等级考和语数外的质量提升,高三重点做好复习备考工作,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业水平。八是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落实级部《专项督导办法》,着力推进级部教育教学专项督导,完善常规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2)压实毕业年级教育责任,提升级部教育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年级文化建设为动力,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教育教学目标融合,推进教风学风班风建设,落实人生理想、职业精神教育,深化精细管理和质量督导,全面提升级部教育教学质量。第一,推进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拼搏进取。一是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强化理想信念、人生发展、心理健康、团队精神等教育,组织开展“我心中的高三”主题交流活动、“团队建设”主题分享活动、“爱国荣校”毕业典礼活动、“承志报国”成人仪式活动、“我的大学梦”名高校参访活动,塑造人生梦想,提高合作精神。二是组织序列班会活动。强化拼搏精神、学法指导、时间管理、品格培养等教育,组织开展“梦想与责任”、“信念与拼搏”、“学习与品格”等主题班会活动,增强进取意识,激发人生斗志。第二,推进教育目标管理,提升学业发展水平。一是推进教育目标管理。积极把握标准教材、高考命题形式、教学难度深度,统筹年级教学进度与训练方式,着力推进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和针对个体的差异辅导,全力落实抓教学、抓训练、抓辅导、抓资优、抓临界、抓底部等各项工作,有效深化分布式项目领导与学习共同体建设,全面提升毕业年级的教育教学水平。二是落实高招策略指导。指导学生认真研究高招综招信息,全面掌握高考动态和考试要求,明确自身考试目标和报考目标,同时加强专家讲座、学校专题的引领指导,推动年级宣讲和家校互动的鼓励助力,积极落实跟踪辅导,有效强化专业匹配;积极落实面试指导,有效组织模拟面试,不断增强学生应考应变能力。

3)改善西藏级部教育形态,促进西藏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内地西藏班管理办法精神,加强西藏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核心价值和思想引领,推进西藏班特色课程建设,丰富西藏部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加强西藏生政治思想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教育方式和实践途径,增进西藏生爱党爱国热情、祖国统一意识和民族团结情怀。二是组织党史国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讲座,开展党员教师与西藏生结对共建,以党员教师自身形象感染他们、引领发展,增强西藏生的道德体验和文化认同。三是科学制订西藏部课程计划,推进西藏部教学教研活动,加强西藏班特色课程开发,推进衔接段课程和特色课程教学,优化西藏生教育策略和教学方式。四是落实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原则,在优化混合走班教学形式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加强西藏生个别答疑辅导,从夯实基础出发保障学习效果。五是推进汉藏班级师生联谊联建活动,传承和弘扬汉藏民族优秀文化;加强西藏特色文化建设,提升西藏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六是丰富西藏部课余文化生活,推进周末艺体课程与社团文化课程,组织研学旅行、参观访问活动,开展艺术展演、慰问联欢等活动,拓展西藏生文化视野、人文素养。七是加强西藏班管理制度建设,成立西藏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强化学习要求和行规管理,落实生活服务和安全保障,不断提高西藏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品质。八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建立西藏部安全管理和稳定发展机制,完善西藏部教育教学秩序,促进西藏部和谐稳定发展和持续有序发展。

2.推动学科教学优势发展,打造教育教学特色品牌。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生实际,研究学科新课标、新教材,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新路径;追求学科优质化,塑造学科独特性,重点推进学科教育质量和系统发展研究,不断构建学科特色和发展优势。

1)加强学科教育优势建设,促进学科优质高效发展。完善学科发展规划,优化学科教师团队,更新教学教研思路,丰富教学教研形式,扎根课堂教学改革,推动专题教学实践,不断促进学科的高效化和优质化发展。

第一,探索学科教育教学前景,建立学科教学高效结构。一是组织开展学科优质化建设探讨,强化学科发展指导、教学督导与质量引领,明晰学科区域发展状况及所处位置,明确学科改进举措和发展策略,谋划学科优质特色发展路径,完善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效推进学科优质发展和学科高地建设。二是积极探索课堂多元结构和教学组织策略,强化学科教学结构、模块教学结构和单元教学结构研讨,努力贯通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模块到一个学科的教学链;同时推动跨学科知识关联结构研讨,探索基于标准的纸笔测试结构和评价结构,建立结构化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三是积极探讨学生学习结构化问题,深入开展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关联结构研究,推动学生认知结构、行为结构和能力结构研究,强化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结构研究,继续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结构研究,指导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风格。

第二,健全学科教学研讨制度,促进学科教学提质增效。一是健全教研制度,增强教研实效,全力推进学科教研队伍建设,激活学科主任的凝聚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在研究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优化作业设计、解决教学问题、指导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以专题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全面增强学科的效益化和优质化。二是立足学校实际,强化学科教研,组建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团队,以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重点,推进专业引领、分层分类的专题教学研讨,着力增强学科教育教学的整体性、系统化,不断提高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推进学科日常教学实践研究,常态开展听课、评课、议课、磨课活动,落实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辅导、考试评价等研讨活动,增进互动交流、协同探讨活动,努力探寻和解决学科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促进教学变革、教研转型和教学研一体化。四是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学科研讨、教学展示、现场指导、网络教研、项目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及听评课和说课活动等活动,提升学科教学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

2)确立学科优势发展方向,推进学科特色品牌建设。立足学科改革发展,明晰学科特色定位,探索学科发展路径,构建学科发展体系,创设学科独特文化,形成学科教育特色,不断增强学科的系统性和独特性建设。

第一,完善学科优势发展策略,提升学科教育教学品质。一是加强区内外、市内外乃至国内外学科改革发展动态研究,探索建构系统的学科发展体系、独特的学科研究路向和特色的学科教育方式,明晰学科文化发展主题和特色发展定位,不断增强学科的系统性和独特性。二是研究总结各学科教学特点和基本规律,进一步开展各学科教学的共性和个性研究,明确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关联结构和教学共性,明晰本学科的学科思想、教学结构和实施方式。三是重点关注学科课程链和学生学习链的匹配落实,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继续完善《学科课程实施纲要》,推进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深化选课组织、走班教学研究,探索合格考、等级考教学新形式,优化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增进学科教学效益,提升学科教学品质。

第二,加强学科特色文化建设,打造学科特色品牌优势。一是谋划学科教改目标及未来发展需要,以教师发展为学科发展内核,以学生发展为学科发展中心,发掘学校各学科特色文化资源,厘清学科课程特点、教学特色,提炼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学风格,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和特质,积极塑造学科的特色文化与品质品位。二是组织探索学科的纵向发展、横向拓展和纵深跃迁的方式方法,致力于加强国家课程开发研究,突出学科课程内容的校本化实施;强化学科教学实践研究,突出学科教学结构的实用性特质;务实学科评价改革研究,突出学科评价方式的发展性思维,努力增强学科的整体结构、优质发展和独特成效。三是积极推进学科特色发展和文化建设,激发各学科特色文化与品牌再造需求,形成学科发展的文化主题和特色定位,统领和构建学科教师与学生文化、课程与课堂文化、管理与制度文化,以学科文化建设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形成学科优势、创建学科品牌。

(八)深化体育美育,推进劳动育人,开拓诸育并举新局面

坚持面向全体、五育并举,全面推进体育、美育和劳育,促进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提升健康水平,增强艺术素养、提升审美素养,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能力,有效培育学生的身体素养、审美境界和劳动观念,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基。主要任务与举措:

1.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加深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认真贯彻《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积极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体育重点项目“一条龙”育人机制,推动学生体育学习、运动健身、竞赛活动的蓬勃发展,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实现强健体魄、报效国家的愿望。

1)深化体育专项教学研讨,增进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深化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和专项化教学实践,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增进学生的身体体能、技战术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加强体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推进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深入研读国家《标准》、上海《教材》,努力提升体育专项教学水平。二是着力推进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实践,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形式,推进专项化教学研讨和分层教学探索,优化专项选课设置和专项教学设计,加强游泳特色教学和特殊学生教学服务,完善专项技能及体育素养评价。三是有效促进学生掌握2项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学会、勤练、常赛和特长化发展,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丰富校园体育运动实践,培养学生良好健身习惯。加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引领,增进学生的身体认知、运动情感和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和良好健身习惯,不断增进学生的身体素养和人生乐趣。一是加强课外校外体育锻炼,推进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推进“男拳女操”等特色体育项目,创新体育运动项目和活动形式,努力开展8种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二是举办以“阳光体育”大联赛为组织形式的校园运动竞赛,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文化、健康促进等教育活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探索学生体育素养评价。三是加强体育分群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组织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探索建立学生课外体育运动联盟,探索推进体育家庭作业,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健身活动的良性发展。

3)推进学校体育特色发展,建立体育品牌项目高地。持续加强学校体育特色建设,完善体育服务和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体育训练的生活化和运动竞赛的常态化,推进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运动竞技水平。一是建立课余训练促进机制,重点推进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加强校园足球普及和精英训练,推进训练管理和竞赛组织工作。二是加强学校体教结合工作,配合市、区体育重点项目的“一条龙”布局和有序衔接,深化游泳、排球、网球等传统项目及游泳二线运动队建设,提升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竞赛水平,加速游泳等项目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三是持续加强学校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体育俱乐部的基础建设和运营管理,不断提升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服务和健身指导水平。

2.深化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素养。认真贯彻《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工作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着力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人文素养。

1)加深艺术专项教学探索,促进学生艺术特长发展。推进学校美育教育,深化艺术课程实践,丰富学生的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一是认真贯彻执行艺术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学校艺术课程实施纲要,积极推动艺术专项化教学实践探索,加强学科单元教学设计研讨,推进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新。二是加强艺术创新实验室和分群课程建设,推进油画棒、版画、平面设计等课程实践,探索构建网上艺术教学及美育资源共享,丰富艺术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三是组织开展艺术学科与多学科的跨学科探索,开发“技艺”专项校本课程,推进JT艺术项目教学实践;尝试戏剧、文学、表演的跨学科舞台剧教学实践,探索美育与诸育融合发展途径。四是深化艺术素质测评试点项目,探索学生艺术素质评价,强化艺术教育发展评估,推进艺术课程资源的区域共享。

2)推进艺术特色氛围建设,造就学生审美生活志趣。立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挖掘美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艺术课程内容,保障学生每周2小时的艺术实践活动时间;强化学校艺术特色品牌建设,发展学生感受艺术美的兴趣和创造现实美的才能,为增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生活品位服务。一是强化学校艺术特色建设,搭建学生艺术学习成果展演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艺术水平创造条件,探索艺术素养评估项目;加强合唱团、舞蹈团、美术社团和管乐队建设,组织歌唱类、舞蹈类、器乐类、书画类和艺术设计等活动与竞赛。二是丰富学生美育实践活动,继续推进“高雅艺术——戏曲进校园”等进校园活动,开展舞蹈、影视与数字媒体艺术探索;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传统艺术、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参观欣赏高雅艺术等,形成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合力;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艺术实践,增强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三是丰富西藏生艺术活动内容形式,继续组织西藏生艺术展演和慰问活动,持续抓好西藏生艺术团特色建设,促进汉藏艺术鉴赏和文化交融;组织学生参加区、市艺术竞赛活动,推进学校艺术特长生的培训与竞赛工作。四是主动申报市、区艺术重点项目“一条龙”布局,尝试推动艺术特色项目建设和有序衔接。

3.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设,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积极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融合课内外、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增强学生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创新水平。一是重视加强劳动教育,积极落实劳动技术课程,制定学校劳动课程纲要,落实学生每学年20课时的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服务、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组织学生开展自助劳动、手工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养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二是建设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打造劳动实践大课堂,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本校实际,推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生产劳动,养促进学生热爱劳动、掌握本领、形成品质。三是加强学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组织劳模及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举办肯定劳动价值、颂扬劳动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传播劳动文化,组织学生创设劳动情境、优化设计劳动,推进学生投身劳动实践、培养劳动能力、形成劳动习惯。四是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完善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与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

(九)推进智能应用,增强国际合作,拓展开放交流新时空

立足学校开放交流、内涵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聚焦技术的现代化和生活化,促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融合发展,探索推进智能应用、智慧学习和现代管理;推进教育国际化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促进与境外友好学校的师生互访、双向交流,努力推进课程合作、文化交融和共同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增强智能教育发展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智慧校园建设,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融合“云网端”推进“学教研”,重点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全程支持服务,不断提升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和自主学习水平。

1)推进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打造学校教育智能环境。全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施一网通办工程,强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智能化、一体化建设,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智能化环境。一是探索智慧校园环境建设,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努力打造“系统一朵云、数据一个库、认证一端口、服务一站式、管理一体化”的“五个一”的智能平台系统,完成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系统升级改造。二是借助“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培育学校”发展契机,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探索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智能办公和数字管理的智能化、一体化。三是重点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空中课堂”及网上全程教育教学服务;重点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推进智慧学习平台环境建设,加强基于智慧校园系统的“高考选科及升学指导”等平台应用,推动实施指导和高效应用。

2)加强智能环境系统应用,推进网上课程教学创新。重点落实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智能化管理,有效落实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一是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做好市、区“空中课堂”及校内教育教学保障,采取电视为主、网络为辅的教学方式,统筹有线电视、IPTV、网络平台等渠道保障教学视频传输,组织指导学生采用电视、电脑、手机、PAD等终端上课,并运用学校在线交互平台开展资源推送、讨论交流、作业辅导和同步异步答疑等活动。二是促进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建设,构建网上课程学习空间,深化网上走班教学和移动学习,探索智能课堂、定制学习,强化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推进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优化混合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方式。三是重点推进基于智慧教室的教与学研究、基于“易班”德育社区新功能应用、基于创新实验室集群建设以及基于深化“AI学”平台试点工作。推进课前导学功能应用,探索课前、课中、课后全场景教学闭环应用;深化“易教”平台应用,做好易教平台“导学案”微视频录制;扩大“极课”系统应用功能,促进精准、有效的学情分析工作。四是探索人机协同的混合智能教学模式,形成人机协同教学的功能和机制;利用大数据开展课程学习服务,利用APP整合选课和学习活动,提升教与学的精准化、快捷化水平。

3)增强全体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效应。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开展技术应用论坛交流,突破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一是建立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机制,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资源应用能力和精准教学实践能力;组建信息技术应用攻关团队,探索基于项目化学习及STEM课程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继续加强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组织开展“云网端”教学综合应用及“人工智能+”教育热点探索;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网络教学创新实战演练;组织教师参加市及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大赛。

2.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深境外学校文化交融。加强外事活动管理,推进境外友校师生互访活动,增进国际文化交流和项目合作,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引入机制,促进优秀文化的融合发展,培养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1)加强与境外友校的网上互动交流,一旦疫情出现拐点立即按原互访计划接洽推进,力争组织好我校师生出访及境外友校师生来访活动。(2)加强与印度泰戈尔国际学校的沟通,让他们理解疫情期间停课现状,疫情出现拐点后立即启动远程教学活动,继续开好中国书法、印度岩画,以及太极拳和瑜伽等课程。

(十)强化科研优势,完善保障机制,增强发展研究导向性

坚持“发展、研究、保障”方向,重点围绕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主题,努力从增强规划制定研究、教育实证研究和转型发展研究上添动力、增效应,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科研创新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促进选择教育高品质、特色化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发挥教育研究实际效应,构建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按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要求落实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迎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首轮发展性督导整改情况核查;建立教育质量体系,形成智能保障系统,统整管理,推进应用,分享数据,实现平台信息共享和教育发展增值。一是在持续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7-2020年)》各项工作目标落实的基础上,收集各类材料、汇聚教育成果,开展实证研究,评估实施成效,同时开展学校发展SWOT分析研究,研制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2020-2024)。二是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和智能化保障平台,推进教师听课平台使用和效益管理,促进随堂听课常态化、课堂教学效益化;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数据库,提供学生学习效能分析支撑,改进课堂教学管理。三是加强校园巡查信息和学生行为规范平台建设和记录分析,提高校园信息管理和学生行规管理数据支撑,改善学习生活行为管理。四是完善学生学业成绩分析平台、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平台和“极课”平台的数据对接共享,为优化教育活动、完善教学行为、增进学习效能提供典型数据和分析案例。

2.发挥教育科研引领作用,推进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加强学校科研规划和发展引领,积极落实科研指导、服务与管理,全面深化选择教育理念下的个性化学程、走班化教学、学分制管理、学习力提升等重点项目研究,促进科研特色化、效益化发展,不断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作贡献。

1)推进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加强教育转型发展探索。加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探索,围绕新时期课程实施、教学创新、学习方式和特色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丰富选择教育的文化内涵、教育形态和管理方式,具体项目有:一是做好市级课题一般项目“‘选择教育’理念下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的框架设计及实施的实践研究”结题工作;二是做好市级一般项目“基于环境建设提升高中生学习力的实践与研究”开题汇报工作;三是组织好2020区级一般课题、个人课题的申报工作和2018年年区级课题结题工作;四是做好普陀区第十三届教育科研先进材料申报工作。

2)强化学校科研制度建设,增强教育科研管理实效。推进学校科研网络建设与骨干队伍管理,推进运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科研引领、课题培训和指导服务工作,落实教科研指导与管理服务。一是加强学校科研顶层设计,修订科研发展规划,建设科研管理平台;完善《教科研工作管理条例》、《学科研经费使用说明》等制度,优化科研管理、考核奖励制度。二是组织开展科研方法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加强项目研究和经验推广,推进教师课题研究和实践指导;完善校园网科研栏目,推进市区课题研究宣传,总结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三是加强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服务,推动开题咨询、立项论证、和研究指导,做好过程管理、跟踪服务和结题验收,强化组织协调、服务保障、成果展示和汇编存档等工作。

(十一)优化程序管理,增强奉献意识,实现行政服务高品质

强化“为教育增值赋能,为校园生活添彩”的行政理念,落实“服务、程序、规范、奉献”的服务要求,规范行政服务程序,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增强行政治理效能与服务保障水平,实现行政管理的精细化和后勤服务的效益化。主要任务与举措:

1.完善行政服务管理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加强行政服务制度和服务程序建设,全面推进基础建设、物资保障和行政管理服务工作,努力提升教育教学保障水平和服务效能。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意识,落实行政服务目标责任,完善行政服务管理机制,推动项目管理和精细管理,力求服务教育教学全局发展,推进行政服务规范化和高效化、信息化和标准化。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管理,重点推进教学综合楼大修的规划、立项及修缮等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学校基建工程代理招标、施工准备和安全管理,保证建筑施工安全、优质、高效。三是严格执行行政程序和管理制度,推进党务组织、政务统筹和推进服务工作,做好文件起草、通知通告和文化宣教工作,做好舆情应对、应急处理和信息公开工作,做好对外联络、接待服务和信息报送等工作,不断增强行政办公能力和管理保障。四是强化“开源节流、减耗增效”理念,做好资金预算、收支业务及经费报销等工作,确保防疫相关物资购买等业务快捷办理;严格履行物资采购和资产管理规定,做好教育教学一线物资物品的管理、使用和保障工作。五是加强维修队伍建设和应急服务管理,全程做好教育教学一线的维修服务和应急保障,全面满足一线师生的学习生活服务需求。

2.加强后勤服务管理保障,建立安全卫生校园环境。增强后勤管理和服务效能,全力落实校园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重大活动及师生生活服务水平。一是重点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的校园安全保卫,加强保安人员专门培训和严格管理,强化校园进出人员程序化检查和常态化管理,做好校园安全保卫、火警消防等工作,完善校园技防设施和改进工程,长效推进学校“安全生产”整改,创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二是打赢校园卫生健康保卫战,加强疫情防控和安全消毒,严格每日晨检和健康巡查制度,推进病毒防护和健康教育;加强卫生健康培训和宣传教育,完善春季传染病防控、学生健康监测机制,推进医教结合及卫生保障工作,增强师生的卫生意识、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三是研究疫情防控及开学期间食堂餐饮服务方式,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环境消毒和卫生管理;深化 “放心学校食堂”建设,强化食堂承包责任和服务质量,改进食品质量和菜肴花式,确保师生的饮食品质和安全健康。四是全面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进一步调整校园绿化布局和环境整治,重点做好学校大修期间绿化养护和田径场草坪养护,保持上海市花园单位荣誉。五是认真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规范语言文字工作、图书资料服务管理等相关工作。

(十二)深化教育辐射,发挥资源效应,凸现选择教育示范性

发挥“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作用,加强面向全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服务;深化市内教育托管和示范辐射;推动万里教育联盟校的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加强优质教育示范辐射,促进全国兄弟学校发展。一是认真落实“全国课程改革骨干教师研修基地”工作要求,加强春季来校挂职校长课程规划和培训管理。二是加强与托马斯实验学校的合作共建,探索国际课程的共享机制,营造融合中西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强万里教育发展联盟建设,推进对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附属学校、上海玉华中学的承办管理,探索紧密合作型集团化办学机制。四是探索推进与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合作共建,增强跨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效应。

2.深化农村学校委托管理,推动托管学校再登台阶。“托管工作方案”为导向,以“立足支援服务,实现精准扶持,突出项目引领,共谋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精准托管、和谐发展”战略,不断提升金水苑中学的内涵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进一步推进“小先生制”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形成阶段成果,体现示范效应。二是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和青年干部培养,深化“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青年干部培训方案”,为金水苑中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深化“班主任工作坊”团队合作研究,探索“小先生制”主体道德实践方式,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教育体系。四是按照市教委“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要求,对照“托管目标”,梳理托管校工作成效、建设成果,完善托管资料和教育案例,迎接市级托管工作绩效评估,为三年托管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

 

版权所有 ©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Shanghai Jinyuan High School 沪ICP备10038133号 技术支持: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地址:上海市新村路2169号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640号
沪ICP备10038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