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校共育案例2
来源: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微信?危信?维新

——寄宿制高中资优生家班共育小故事

晋元高级中学   汪颖

“叮咚,手机里又传来微信熟悉的声音,原来是我们班家委会的小云妈妈。这是几张微信聊天截屏。

“我们班的作业也太多了!这样孩子们哪有时间整理复习呢。”

“就是,这不是题海战术嘛,还重点高中的科创班呢。”

“怪不得我们班考得那么差,天天做作业做到那么晚,哪有精神上课呢。”

“你不觉得*班的老师配备比我们强多了嘛,一样的科创班,他们班的老师明显都比我们班的老师年纪大经验足。”

“就是,作业比*班多那么多,成绩还比人家低,这明显就是老师教育理念有问题。”

“要不我们联名去学校反映,让校长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一下子懵了,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冲向大脑。

很快,小云妈妈又发来消息。“汪老师,这是我们家长微信群里今天的消息。最近家长们对作业还是有些意见的,孩子说经常四五点起床写作业,家长都心疼死了。有的家长说作业多直接抄抄算了,有说来不及做就别做了。发截屏给您并不是要求您改变什么,主要还是想让您心里有个底,家长们现在明显焦虑了。”(大多班级都一个或多个老师不在的家长群,作为一个小学生一个幼儿园孩子的妈妈,我就同时在四个家长群里。有老师的群大家礼貌而慎言,另一个群就热闹多了)。

手机小小的屏幕象巨大的乌云,笼罩了整个初秋明媚的阳光。生完二宝、重新回归班主任岗位的我看到那么扎心的话,想到接班两个月来天天起早贪黑地扑在学校,家里两个娃都顾不上,委屈的泪就充满眼眶。我知道最怕的事情终于还是来了。进入高中第一次月考,我们被另一个科创班全面碾压,让这些来自著名民办中学或普通中学重点班级的资优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都措手不及。我料到他们需要时间去消化初高中的巨大落差,只是没料到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部分家长的焦虑和抱怨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形成巨大的反响。

极力克制心中的气愤和委屈,我故作镇定地回消息,“嗯,谢谢你反映的情况。这才第一次考试,家长们太紧张了。”

小云妈妈回:“其实考试过后大家还算镇定,可是微信群里各个班级的数据一出来,家长就不淡定了。他们说班级里有几个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有自暴自弃的想法,还有些想申请去平行班算了。晚自习有部分同学都在讲话,作业全部靠抄,这怎么可能考得好,而且也影响其他要学的孩子。”

我有些急了,晚自修每天都有老师坐在教室里值班,怎么可能都在讲话呢,而且孩子们最怕的就是被调整出科创班,显然孩子们在负气,家长在臆断了。

我回答:“这些坏情绪会影响孩子和整体的士气的,你要在群里传播正能量,做定海神针哦。”

“我明白的,所以才发截屏给您。但是我也不能一直站在学校和老师的立场来说话,否则家长们也不愿意和我说真心话了。”小云妈妈说的有道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问题只能我和孩子、家长们自己解决。虽然小云妈妈说大部分家长还是保持沉默没有表示态度,但是如果不果断处理,这种坏情绪和错误的认识终将席卷全班。

我逼着自己冷静下来。不断告诉自己,生气、委屈和解释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再仔细看了微信,言辞最激烈的自然是考得最不理想的同学家长,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激动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我校是一所寄宿制高中,所有孩子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学习生活,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既不了解也帮不上忙,有种鞭长莫及的无力感。在过去,刚进高中的正常焦虑,往往在孩子逐渐适应高中节奏后慢慢自行消除,但是如今发达的资讯却给不了学生和家长那么多时间。虽然学校明令禁止进行学生排名,但是家长的圈里总是有各项详细的数据,速度之快有时甚至超过我这个班主任。焦虑就这样被放大了。这哪是微信群啊,明明是“危信”群啊。

既然家庭和班级之间的信息该透明的朦朦胧胧,不该透明的反倒通透极了,所以我要解决的首先是信息对称。就这样吧,借最焦虑的家长之力,打通要家班沟通的真正渠道。

“小莹爸爸,这次期中考试我们班考得不太好,我想了个办法来解决这种状态,不过需要你帮孩子们一个忙。”我发消息。

“没问题,不过我不是搞教育的,不知道能帮什么忙?”

“你不是公安系统的嘛,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我们强多了,我想邀请你做我们班的‘观察员’,我们一起找找落后的原因。”

“没问题,我一定全力以赴。”

就这样,我“骗”来一支观察员队伍。

第一周他们一起参加了主题班会《带你认识上海高考---汪老师的毒鸡汤》。学生们计算每门功课要考几分才能达到高考自招、综招的分数线,算完才知道形式的严峻:读大学不难,读好大学很难很难;我还复印了学长学姐的作业订正、笔记,让学生和自己的对比;同时让学生分析进高中后在学习方法和效率上自己有什么不足;最后我还展示了所有同学的双休安排、在校社团时间安排的情况,对比之下,谁都会发现,学霸并非补习了很多课外知识,而是将每分每秒都运用到极致。巡视员在参与的过程中拍照、录像,在微信群里现场直播。

会后小莹爸说:“这个小鬼,本来基础在班级里就不太好,还没适应高中学习呢,就每周花两个晚自修参加社团活动,怪不得心思都散了成绩一塌糊涂。”

“汪老师,我们班的王正真的没在外面上课吗?那怎么成绩那么好?”小杰妈妈问。我点点头。“我们高价团了四校老师的课,做的都是上海中学的题目,不知道怎么就是没啥起色。会不会我给他补得太多了?”小杰妈妈终于摸到了问题关键。

“你刚才看到小杰的双休作业了吧。他全部双休时间都在上课,双休作业质量很差,更别提消化吸收一周做学的知识了。而且适合上中的题目现阶段不一定适合小杰啊。”小杰妈妈听了若有所思。

接着,我邀请巡视员突袭了晚自修。值班老师的组织下晚自修井然有序,每个班级都很安静,绝不可能出现大规模讲话的情况。小嘉妈发现学霸提前一个小时就进教室开始学习了,而小嘉却踩着铃声嘻嘻哈哈地走进教室。她气得七窍生烟:“难怪每天都要早上四点半起床做作业,这个时间都是被自己浪费的!”我劝他别生气,“孩子是需要教的,发现问题是好事。”小滢爸爸则现场活捉女儿晚自修吃零食的场景。大家都在一丝不苟地学习,小莹却趁人不备一会塞口面包一会塞口水果,忙个不停。他连连摇头,说怪不得怪不得,下次不能再三天两头地送补给品了。还有发呆的同学、桌面脏乱差每次要花很长时间找书和文具的情况都在我的指点下被家长们一一证实了。活动后我请他们整理了各自感想,在群里与各位家长分享。也许因为同是家长的身份,他们的话更能安抚焦虑,很多家长开始冷静下来,不再怨天尤人,抱怨学校、老师,而是分析孩子自身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但是这个难关只度过了一半。这一半只是让家长学会寻找孩子自身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问题呢?

解决问题,一半靠情感鼓励一半靠家班合作监督指导。经调查我班40个同学,8人父母离异,1人父亲早逝,四分之一的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从政治老师处了解到,在“什么是幸福”的调查中,我班有超过半数的孩子认为一周中最幸福的就是周末和家人一起聊天吃饭的时刻。只是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太过含蓄,我要教会同学们大胆表达爱。于是我给他们录了MV剪辑成短片《You   raise   me   up》。孩子们相当配合,还写了很温馨的话,“我在晋元会想你的,你要早点睡觉,不要刷剧太晚哦”、“祝我最美丽的妈妈生日快乐”、“我想妈妈烧的饭了”、“谢谢你们包容我的一切”。在感恩节当天,我把MV发到了家长微信群,当片尾字幕“谢谢你们,我想努力,长成让你骄傲的样子”出现时,我自己都被感动哭了。

微信群沉默了好一会儿。突然,手机象被雷劈坏了一样不断闪光。

“在拥挤的地铁上打开了这个视频,不顾周围的目光哭了。”

“和孩子他爸吃着早饭看了这个特殊的MV,感叹孩子真的长大了,早饭都比平常多吃了一倍。”

“这是一束光,照亮了我的生活”。

“谢谢老师,学会感恩是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

那天的朋友圈里也很热闹,很多家长截屏发圈,感叹“从今天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洋节”、“孩子长大了,妈妈也感谢你”、“真幸运碰到了那么温暖的老师,希望儿子也能变成带给别人温暖的人。”重点是感动之余,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并不鞭长莫及,尽管他们不懂数理化没办法辅导孩子学习,他们也不一定懂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高考政策,这都没关系。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孩子们遭遇低谷时,无条件的支持、信任就是最有温度的港湾。情感的桥梁架起来了,以后所有的监督、管教都显得那么水到渠成,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各位家长们,第一次月考失利,孩子们比我们更难受。经过观察员的认真工作,大家普遍对孩子存在的共同问题有所了解,但是脱胎换骨不可能一瞬间完成,这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支持他们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你们的信任、理解和爱!”我又在微信群里不失时机地发言了。

王守仁曾在《训蒙大意》中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我倡议,期中考试后,无论孩子考得怎么样,你们都对他说句鼓励的话,为我们心中永远的’IDO’打气。”

这次家长们非常配合,全班家长都偷偷地录了一段视频表达了他们对孩子的鼓励,在家委会的协助下剪辑成一部半小时左右的小电影。期中考试后的班会课上,我突然放了这这部特殊的电影,当第一个家长出现时,全班都炸锅了,小郑同学看着平时不苟言笑的爸爸在镜头里非常不自然地微笑并且说“爸爸爱你哟”时,惊讶地大叫起来;小王见到爸妈P了一条“高一10班加油”的横幅在手上时,笑出了眼泪;不一会儿,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他们认真地听着每一个家长的话,一米八五的男孩把眼镜拿下来边擦拭边掩饰,“哎呀天气实在太热了,怎么这么多汗呀。”其实流泪的何止是他呢,连班主任都哭得象个100斤的胖子。我清晰地感到,教室里有什么东西变了,我仿佛看到孩子们的身后都悄悄长出了闪亮翅膀和隐形的盔甲。翅膀和盔甲终将托着这群孩子越飞越高。

期中考试的成绩很快出来了,自然没有发生奇迹,我们还是每门功课都比另一个提高班差,但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心态都很好,他们不再害怕落后,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一定会进步。

情感的沟通顺畅了,接下来就要解决问题了。寄宿制学校晚自修无疑是学习的最关键时间,为了促进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又在微信群里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晚自修管理。出乎意料的是,几乎全班家长都报名了(由此可见他们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多么迫切)。此后我班的晚自修成了校园独特的风景:总有一些特殊的“同学”静静地坐在教室后面,关掉手机,专心看书工作,用言行影响着孩子们。

“孩子们真不容易,以前总觉得他们肯定是不认真,没想到是这样实打实坐三个多小时啊。”

“是啊,我坐得腰酸背痛。不过好久没这样关掉手机静静看本书了,感觉还挺不错的。以后我不介意多值几次班呢。”

“一样坐在教室里,学霸头都不抬的呢,但是有些同学一会儿找书一会儿翻书包,挺浪费时间的。怪不得总有同学说完不成作业。

班级微信群终于有维新的气象了。以前就是老师通知各项事务,家长礼貌而冷静地回复,现在突然变成有商有量了,连小云妈都说,没有老师的群最近冷清了很多,大家都变得爱在这个群发言了。

于是我趁着大家的热乎劲在微信群做了两个维新:第一,定期开微信课,主讲人是对政策有深入研究、对孩子有明确规划的往届或现在班级的家长,通过这项活动,很多家长都从迷迷糊糊的状态中醒来,明确了自己究竟能为孩子做什么;第二,每个月让家长参与班级主题班会讨论,例如开学时通过学习“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概念,就家庭教育造句;四月就孩子青春期情感教育留言,五月母亲节完成默契挑战的问答;这样家长们及时了解班级德育工作的重点,家班合作教育,同时家长的留言也能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启发。没想到事情还有附加彩蛋:因为主要任课老师都在群里,无形间老师们对家长也增进了解,语文老师就经常引用家长的话,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没错,这种班级、家长、学生合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一定会让今天我讲的故事发生转机。我们班由于班风正,获得了区优秀集体和市金爱心集体的称号;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居然在数学、物理上实现了第一次超越;下学期的月考、期中考试,我们又陆续抢占了生物、地理、大三门总分的高地。比较意外的是孩子们并没有欣喜若狂,他们深沉地说,未来还会有很多曲折,但是,我们不怕了!

是的,我,也不再害怕微信了!

 

反思: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学校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这充分说明了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班主任是学校代言人,是家校互动的核心和最基本的途径,而且每个班级的特点不同,推进“家班共育”工作可以更有的放矢地抓住核心问题,促进内外循环,形成班主任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支持的有效育人格局。

我是个有15经验的老班主任了,由于生二胎离开班主任岗位近5年,也就是在这5年中,家班沟通的方式发生了巨变。微信群的迅速崛起,让以前一对一的沟通变成每天都在开家长会,讯息高度发达,家长在第一时间就能了解学校发生的任何事,而且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毫无障碍,我们现在班级的微信群,居然是在分班名单公布后的第二天,开学前一个月家长自发建立起来的,作为班主任的我开学后被邀请进群(捂脸的微信表情和这情况很配哦)。我预料到微信群一定会放大焦虑,是个定时炸弹,所以最开始我是比较排斥的。但是她不会因为我不喜欢就消失。看到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群里的畅所欲言,我替我自己和不知情的搭挡们感到一万点暴击。但是做人嘛,有时候就要学些“乾坤大挪移”的本事,借力打力,就用这颗炸弹来帮我打通家班共育的“任督二脉”。

其实在这个故事中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老班主任会想到的招数,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用足了微信群。在问题发生后的两个月内,我相当于每周都在开家长会(以前的家长会多么难得啊,一年也不过一两次吧)。其实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是需要学习和不断被指导的,在这么多次无形的家长会中,我理解他们的矛盾,寻找育人的共同方向,彼此尊重、信任、互助、共赢,不再抱着他们长配合学校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的心态,而是帮助他们并与之合作完成共同教育任务。更重要的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长之间的相互教育和引导,也促进了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应该说,这个班级越带越顺手,一半以上的功劳在于微信群的维新。下一步就是把微信群升级为微信公众号,当然已经有很多班级在做这件事了,但是无论技术手段如何革新,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断适应新形式,让技术为我们的服务。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曾说,坚信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你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这句话如今我也可以理解为,坚信每个家长的心灵深处都有你助手,你也是每位家长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