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提升中学生命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践研究》
课题组成员:周瑞山(组长,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毛晓栋(副组长,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韩莉(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赵含英(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陈萍(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朱一慰(甘泉外国语学校)、王莲美(上音实验中学)、邹敏华(同济二附中)
特聘专家指导:钱正华
我们承担的普陀区区级课题《提升中学生命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践研究》,自2010年3月开题后,全体研究成员,积极参与,紧密配合,经过近二年的研究,基本上完成了课题所设定的研究目标,对提升中学生命科学的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生命科学高考及会考成绩的提升便是佐证。周瑞山老师和毛晓栋老师面向全国及全市的二次公开展示课,得到了全国及市级专家的高度评价;课题组成员的论文及书稿相继发表及在全国获奖,都是课题所到得的重要成果。此外,课题组部分老师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道路上也有所收获。
一、课题概述(课题来源,起止时间,支持的经费等);
1、选题分析--对课程资源的涵义、分类、意义的认识:
1.1所谓课程资源就是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1.2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功能特点来划分,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与实施课程相关的人力、物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等因素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按空间分布和支配权限来划分,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可参见下图:
1.3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内涵和类型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事实上,课程资源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它离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很近,很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了很多类型的课程资源,如教材、网络、软件、图书馆等。但是长期以来,教师缺少课程资源的合法决策权力,因而也就缺少了识别、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原本十分丰富的教学活动变成了单纯而枯燥的知识传授。
1.4二期课改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让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那么我们的课程资源建设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作为生命科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用于生物教学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探索其可行性和对三维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基于此,我们的课题《基于提升中学生命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课程资源建设》就可以引导一线教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设计、以及对校外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2、研究目标:
2.1通过近二年的课题研究,基本完成中学生命科学课程资源建设,力求凸现生物学科特色,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使每一位学员都能利用课程资源, “出优质课”“出优秀教师”“出优秀教学成绩”;建立依附在普陀教研下的《普陀区高初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主题网站,为全面提升我区生命科学教学质量服务。为学员的专业化成长打下基础。
3、研究内容:
3.1国内外生命科学课程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习与借鉴)研究;
3.2我区生命科学对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3.3适合我区生命科学教师的《高初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为主线,探索课件的制作与搜集、知识宝库的建设、教学论文的建设与搜集、网络站点的搜集、精品教案的建设等)。[说明:我的第一期工作室工作已经完成了高中生命科学大部分课程资源的建设,为课题的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4.4课程资源建设中反馈与评价研究。
4、研究方法与步骤:
4.1研究范式上做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样式上把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根据课题的进展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的综合。
4.2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法、对比法行及行动研究法(即确定行动目标、行动纲要、行动原则,分期分步实施;阶段总结,及时反馈,调整完善;全程记录,全程监控。)也可使用专家咨询法、经验总结法方法。
4.3主要研究阶段:
5.预期研究成果:
主
要
阶
段
性
成
果
|
|||||
序号
|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
阶段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承担人
|
|
1
|
2011.9—2012.6
|
高中生命科学“可生成式系统结构树”
|
主题网站
/光盘
|
毛晓栋、朱一慰、韩莉、邹敏华等
|
|
2
|
2011.9—2012.6
|
教师教学资料库
|
主题网站
/光盘
|
周瑞山、王莲美、赵含英、陈萍等
|
|
3
|
2011.7—2012.6
|
学生用“电子学案”及学习包、教师相关论文
|
学习包/论文
|
韩莉、
|
|
4
|
2012.7—2012.12
|
专题网站建设与维护
|
主题网站
|
毛晓栋
|
|
5
|
2011.7—2012.12
|
教学展示交流课8-10节,并做好录像
|
课堂实录
|
全体成员
|
|
6
|
2012.12
|
课题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
|
周瑞山
|
|
最
终
研
究
成
果
|
|||||
序号
|
完成时间
|
最
终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负责人
|
|
1
|
2012.9
|
高中生命科学教学资源库(包含高中生命科学学科“生成式系统结构树”、教师教学资料库、学生用“电子学案”及学习包、教师相关论文等组成光盘及课题研究报告、子课题研究报告等)
|
课题研究报告及光盘
|
周瑞山
|
|
2
|
2012.9
|
依附在普陀教研下的《高初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主题网站建设与维护等
|
主题网站
|
毛晓栋
|
|
3
|
2011.9
-2012.12
|
相关论文两篇
|
论文
|
韩莉
|
|
二、课题研究过程及主要研究成果:
1.1
自
1.2
2011年5月,课题组对课题计划进行了调整。原本准备依附在教育学院网站上建立一个《生命科学主题网站》,但限于经费、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原因,及我校校园网的改造为建立主题网站提供了便利,因此决定把依附在教育学院网站上的《生命科学主题网站》改为依附晋元校园网上,随着普陀区信息技术的万兆计划的实施,应该可以和挂在教育学院上取得相同的效果。
1.3
2011年上半年,课题组针对高二的会考和高考的实际情况,特别注重了课程资源建设与两考的结合,我们编著了《高二生物会考考点学案》(约5万字)供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高二生命科学会考优秀率达45%,合格率100%);周瑞山老师主编的《高中生命科学学业水平测试全A计划》一书被多所学校采用,反响强烈。2011年以来,课题组成员韩莉、赵含英、王莲美、朱一慰等,参加与普陀区高三生命科学单元复习的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分别编写了《呼吸作用和三大物质转换》(韩莉)《光合作用》(赵含英)《基因工程》(赵含英、陈萍)《遗传物质及信息传递》(王莲美)《内环境和稳态》(朱一慰),得到了区教研室和全区高三生命科学教师的赞誉。2012年高考中,韩莉老师所带高三生物班的高考成绩在全区名列第一。2013年高考中,赵含英老师所带高三生物班的高考成绩列全市第八。
1.4课题组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成员专业化发展之路,鼓励学员利用课程资源建设的有利时机,“出优质课”“出优秀教师”“出优秀教学成绩”。2011年上半年,周瑞山老师和朱一慰老师分别在全区上了教学示范课和公开课,得到了全区生命科学教师的好评。课题组成员利用参加课题研究的机会,积极尝试撰写各类教学论文,目前已经完稿的论文有:《光合作用高考试题分析与逻辑推理模式》(毛晓栋)、《在“质壁分离”习题讲解中传授逻辑推理》(毛晓栋)、《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关注可持续发展》(邹敏华)等。2012年又是丰收的一年:朱一慰老师的论文《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实施素养教育初探》一文发表于《新课程》2012年第六期。周瑞山老师的论文《试论高中阶段科技类创新潜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获中国人才研究会专业委员会首届创新论坛一等奖。周瑞山老师的论文《催生民族教育的创新之花》荣获教育部民族司举办的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一等奖。
1.5为了充分发挥每位课题组成员的长处,在晋元高级中学网上走班的大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录制教学重难点知识,共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所用。2011学年完成的有《光合作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三大营养物质的转化》等8节;2012年录制了不同层次的《高中生命科学重难点知识解析》12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课程资源建设。
1.6课题组对《可生成式生命科学系统结构树》和《教师教学资料库》《学生电子学案》进行了初步的构架,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些结构调整,以有利于备课、上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教学资料库》除了精品教案、PPT外,还充实若干影音资料(部分由于需要些经费购买,暂时只做了目录)。因为考虑到成本与自己的水平限制。
1.7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7.1原准备依附在教育学院网站的主题网站建设,因多种原因暂时无法完成。部分内容已改挂在晋元中学的校园网上。与晋元的校园网络建设同步开展,可能效果更好。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会应用到一些即时通讯工具。这些工具可能在成果中难以体现。
1.7.2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没有达到预期值。原定2次/月,因成员多,较分散,实现有一定的困难。加之,组长周瑞山同志参加了多个课题的研究,还有很多其他事务缠身,没有及时组织成员的学习与研究。但我们多次利用全区教研的机会,及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弥补了些许不足。
历时近二年的课题研究将画上圆满的句号,但由课题而引发的基于提升自身素养而进行的课程资源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将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课程资源建设,为我区的生命科学教学提供有益的资源库。也愿意成为辐射源,把我们的成果辐射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同仁来分享我们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允huo著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廷凯
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
教育科学研究
2003.5
4、段兆兵
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
课程·教材·教法
2003.3
5、何军华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6、李景霞
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探索
教育探索
2003.8
7、罗儒国
论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取向
当代教育科学
2003第19期
8、肖国刚
胡海燕
试论课程资源的特征及相应的开发原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3.10
9、吴刚平
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
当代教育科学
2003第20期
10、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
教育研究
2001.9
11、吴刚平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全球教育展望
2001.8
12、吴刚平 樊莹
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
13、褚慧玲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小学管理
2001.12
14、高新芝
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0
15、王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辽宁教育研究
2002.2
16、范兆雄
课程资源系统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5
17、徐存继 段兆兵 陈琼
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学科教育
2002.2
18、季永峥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职教通讯
2002.2
19、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第二版
20、《MindManagerX5使用指南》科学出版社,2004.5
21、柯林·罗斯/麦尔孔·尼可《学习地图》,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11第一版
2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编辑部.《中学新课标资源库》.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2
2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生物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4、中学生物教学资源网
http://swjx.myrice.com
25、K12教育教学网
http://www.k12.com.cn
致谢: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普陀区教育学院生命科学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