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发展规划 正文
1.双新背景下选择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与实践
   来源: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双新”背景下选择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与实践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双新”示范校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领悟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紧扣学生未来发展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支撑构建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晋元高级中学新课程新教材(简称“双新”)的实施将以《“双新”背景下选择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与实践》项目为载体,积极落实“双新”理念,切实推进育人方式转变

二、项目目标

结合学校基本校情、学情,全面开展“双新”实践,全员树立“双新”理念,全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优化课程教学管理。着力提高学生的课程选择性和开放性,优化教学的结构化和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选择力和学习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构建“选择教育”新生态,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三、基础分析

多年来,学校秉承“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卓越发展”的选择教育办学理念,推行“套餐式课程、个性化学程、模块化实施、走班制运作、过程性评价和学分制管理”教育形态,推进《选择教育背景下的学校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网上走班教学设计、实施及管理模式研究》《“选择教育”理念下高中学生个性化学程的框架设计及实施的实践研究》《基于环境建设提升高中生学习力的实践与研究》等市级研究项目,在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课程改革领导有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推进,套餐式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网上走班教学取得阶段成效。教学质量扎实有效,实体与网上“两翼”走班教学助推学生学业水平全面提升,学科竞赛成绩突出。科研兴校成效显著,校本教研、专题研讨和项目研究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科研成果向市内、外辐射并产生强烈反响。“双新”即将全面启动,分步实施,在“双新”背景下学校的发展即将面临的问题是:

1. 课程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有待更加优化,课程目标与教育理想,课程内容广度与深度需要进一步平衡,课程教学资源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2. 需进一步研究教学结构和学习结构,构建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相融合的教学环境,提升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3. 学生选择力和生涯规划能力有待提高,学生自我改变调整的能力有待教师的进一步引领,学生学习力的具体内涵要进一步探索,提升学习力的途径和方法需进一步探索。

4. 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建立评估体系,推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改善学生的认知方式,迫在眉睫。

四、基本原则

构建“选择教育”新生态,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丰富和发展“选择教育”思想内涵,促进学生卓越发展。进一步拓展与提升学校办学视野与境界,着力提升现代学校的教育品质和办学品位。基本原则有:

第一,全面参与的原则

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全面参与“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治理研究,注重发挥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既分工又合作,使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既促进学校文化内涵的发展,又以身作则做学生合作的榜样。

第二,注重差异的原则

课程文化、教学文化、组织文化的治理,均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但要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合作内容、方法差异性的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合作中求同存异,实现健康的个性发展。

五、实施方法

1. 文献调研: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综合、分析,了解课程改革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以及寻找有价值的项目内容,明确本项目的研究思路,形成科学的推论与假设。

2. 调查研究:以我校校情和学情为调查对象,从学校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等方面进行数据资料的搜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现实的依据。

3. 行动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探讨“双新”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4. 经验总结:通过课程、教学、评价等改革方面的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具有共性的实施策略,并从中发现某些普遍性规律。

六、实施内容

(一)整体设计,构建“选择教育”新生态

研制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程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形成促进个性化学习的教学链;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策略,形成学生的学习链。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落实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题组设计

 

 

从纸笔考试评价走向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

构建基于新课标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教学设计从知识点走向单元

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

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从分层、分类走向分层、分类、分群

“双新”改革方向与学校课程理念融合

 

课程图谱构建及资源建设

 

2234教学模式与题组

 

基于新课标的评价

 

模块与单元设计

 

“选择教育”新生态

(二)分步实施,具体落实重点内容

1. 构建分层、分类、分群的课程体系。

在“尊重差异、丰富选择、满足需求”的课程理念下,构建“因能分层、因志分类、因趣分群”的“层类群”课程体系,不断推进课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建设。

基于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开发学科指导执行纲要,学科课程配套导学手册等。同时积极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如集拓展,体验,探究三位一体的分群课程,知行合一的德育课程,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微型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特长的体育、艺术、技术专项课程等,每年形成一批特色课程、精品课程。

2. 学科组推进单元教学设计。

高质量地重构各学科分层、分类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训练体系和教学方式。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凸显设计的整体性、结构性和有序性。

重点开展基于知识理解的单元教学,积极探索基于问题解决的单元教学,建立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和项目化的学习活动。

3. 教学上推进2234教学模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二二三四”教学模式研究为抓手,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让“二二三四”教学实践扎根课堂,形成晋元的课堂教学生态。

4. 推进各学科的题组设计。

加强两类等价题题组编制。一类是横向关联题组,从内容和能力的等价、方法和策略的等价、非知识错误归因的等价三个视角编制题组;一类是纵向递进的题组,降低起点难度,设计问题台阶,形成问题链接,终点问题等价,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达到相应能力的要求。

5. 构建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各学科构建符合学科特点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变化趋势和习惯的养成,将评价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新课程标准,将纸笔评价、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做到精准评价、多元评价。

七、实施路线

 

 

 

 

 

 

 

 

 

 

 

 

 


2021.12——2022.12

 

行动研究、经验总结

 

推进基于单元设计的2234教学模式

落实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题组设计

 

 
 

 


2022.12——2023.7

 

行动研究、经验总结

 

基于理解的逆向教学设计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2023.7——2023.9

 

经验总结

 
 

 

 


总结分析,提炼成果、经验辐射

 

 
 

 


八、组织分工

项目负责人:季洪旭

策划监管部门:选择教育研究院 年级部

推进实施主体:年级主任 学科主任  教研组长 备课组长

 

阶段

主要任务

主要目标

负责主体

调研

前期调研、评估;选择教育文化

梳理学校研究基础;学校的SOWT分析

选择教育研究院

规划

制定发展规划,形成行动纲要

制定行到指南

选择教育研究院

 

 

 

 

实施

完善“层、类、群”课程体系,必修、选择性必修课程校本化研究,校本课程系列化、精品化研究

形成课程图谱,从“分层、分类”向“分层、分类、分群”转化,编制学科执行纲要和导学手册

选择教育研究院

学科组(学科主任、教研组)

模块化设计,单元化实施

基于理解的单元设计

基于项目的单元设计

学科组(学科主任、教研组、备课组)

推进基于单元设计的2234教学模式;落实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题组设计

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题海训练走向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题组训练

年级部、学科组(学科主任、备课组)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设计基于新课标的评价体系

选择教育研究院

年级部、学科组

总结

经验总结

反思改进,经验辐射,为下轮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选择教育研究院

年级部

九、拟创新点

1. 视角新。将选择教育育人目标与“双新”改革方向结合起来。

2. 内容新。利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资源,融入选择教育理念,探索新的育人模式。涵盖了课程新体系的建立、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教学资源的新整合,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的新探索。

3. 评价新。采用学分制管理,实现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体性,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评价体系。

十、预期成果

1. 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新的课程体系;

2. 形成基于单元教学的“2234”教学模式;

3. 学科组建设基于新教材的题组资源;

4. 学科组形成基于新课标的学科评价体系。

十一、基础保障

1. 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重要研究项目

项目组成员在国家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编著《激发学生潜能——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优化高中教育资源的研究》《单元教学探索》等6本著作。主持《城郊高中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实践研究》《选择教育理念下的高中个性化学程框架设计与实践》等五项市级课题,曾获得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教科研成果评选二、三等奖。参与学校科研课题《结构求变,思维求新“选择教育”的深化研究》获得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一等奖,教育部组织评选的全国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二等奖,《在选择中合作,在合作中选择——“选择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文化治理》获得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些研究基础,为本轮项目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改革启示。

2. 完成项目研究的时间,资料、设备等科研保证条件

学校多年来通过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不断引领学校教育改革攻坚克难,驱动了学校的创新发展。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创新氛围,形成了“专家指导、骨干攻坚、全员实践”的校本教育改革运行机制;在整体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反思创新和变革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经过多年多轮国家级、市区级项目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支多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的教育创新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创新经验。这些为学校进行《“双新”背景下选择教育新生态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人力资源、文化氛围保障。

同时,我校是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具有116周年的悠久办学历史,办学成果广受赞誉。学校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资源,具备“双新”实验所需的基础条件。2018年,学校开启智慧校园建设,同时获评为上海市信息技术标杆培育校,学校信息化硬件、软件、数据平台建设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均有较好的基础,这也为学校进行此次“双新”项目实践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